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风险管控研究

2015-08-15 00:53:48
关键词:金融风险常态金融

罗 力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浙江 衢州 324000)

一、引言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概括了“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好呈现出这样一个“新常态”,他同时认为,新常态往往伴随着新问题和新矛盾,往往蕴含着一些潜在的风险[1]。

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央提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调控举措。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由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显著标志之一。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下,我们要特别关注产能过剩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三大风险,要防范金融改革中的风险和重点领域的风险,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遵循防范风险的操作性原则,清醒地警戒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蕴含的各类风险。

二、金融发展新常态

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新常态的内涵列为重点内容。这次会议部署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经济改革的新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中心,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会议在把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经济发展主线的同时,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注重”,以及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会议的这些内容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1.金融发展的速度处于新常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发生了比较大的改观,即从高速增长开始转向中高速度增长模式,同时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即从大规模投资型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转向注重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的创新集约型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调整,即从以规模扩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开始转向“去库存和限增量”的调整模式,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从过去比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开始转向创新模式的新增长方式。

2.金融发展的结构处于新常态。随着金融发展速度进入新常态,社会需求和供给、社会市场竞争的方式以及资源环境不断受到约束等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主要依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同时也已经很难再发展下去,如今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使我们认识到,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是当前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我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期,即我们必须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深刻的改革,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中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积极探讨和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转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不断驱动创新模式,才能更加容易地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改革,才能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否则我国国民经济就很难取得更多的新成就。

3.金融创新的模式进入了新常态。国民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必须注重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必须保证国民能充分就业,即失业率要很低,同时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改革,通过不断改革从质量和效益上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经济发展也要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改变发展方式,通过不断地改革模式,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在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保证质量有一个新的上升,通过改革、降速、提质量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端的发展水平。在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处理好不同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重视那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的经济政策提高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资源的条件下进行开发,在不断开发中实现最优保护。与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相适应,金融业要推动全面创新,通过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金融风险管控处于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最需要的是打破惯性思维,既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又切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而应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新常态,科学引领新常态,立足新常态深入研究新情况,主动采取新措施,努力谋划推动新发展[3]。随着经济增速下调,经济风险积累和控制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尽管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风险类型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风险能否得到有效防控,这是引领新常态和适应新常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也是今后中国金融能否更快、更健康地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过渡时期,需要注意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些重点领域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1.产能过剩风险。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开始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在30 多个行业中,大概20 个左右的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产能利用率不足70%。其中比较严重的产业是钢铁、水泥以及电解铝,这些产业的特点是高消耗、高排放。随着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这些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给金融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风险,也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发源地。考虑到其中的风险以及受到国家信贷政策调控的影响,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对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收紧了金融支持的力度。于是这些产能过剩企业开始寻求新的金融支持途径,他们把目标转向了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所谓影子银行,试图从中获取资金上的支持,其结果是增加了金融系统方面的潜在的风险。因为这些企业产能过剩的风险自然增加了企业自身经营的风险,导致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大量亏损。这逼着企业不得不再次借债,于是企业的负债水平大大提高。企业产能过剩还可能使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并发生债务违约,从而给中国的金融系统带来严重的风险。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增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而变为“去库存,优化增长”的改革调整模式。为化解企业严重过剩的产能,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甚至让一部分企业破产退出,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于是金融不良资产便会显著增加[4]。国家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一些企业改变发展思路,转型升级[5]。但是,在此过程中产能过剩的风险仍不可忽视。

2.地方债务风险。近年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只有通过举债来满足自身资金的需求。到目前为止,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出现了明显的攀升,速度十分惊人。据财政部的数据,2011-2012年期间,一些地方的省市县三级政府性债务从不到50000 亿元增加到130000 亿元,2014年又增加到220000 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过分依赖融资平台、过分依赖土地财政、过分依赖金融机构贷款[6]。当前,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短期内爆发全面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但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融资能力较弱,偿债压力较大,存在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加强风险控制,优化贷款结构,不断化解地方政府的存量风险。

3.房地产市场风险。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主要房地产指标全线下滑,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国内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停滞销量萎缩。房地产不景气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房地产下行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的一大风险点[6]。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将使银行业接近四成的资产承受风险。如果房地产出现问题,金融风险加速传导,将可能对整个中国经济、金融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除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对国民经济、对社会大众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显然,房地产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暴露也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紧密关联,如果市场下行趋势明显,将使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房地产信托违约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增加,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风险管控的若干思考

中国经济发展由过去高速或超高速增长模式转向中高速的发展模式,由过去那种增量投资的发展方式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率、不断创新的改革模式,经济发展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这些已经成为接下来多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然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风险的管控十分重要,值得决策层深入思考。

1.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在新常态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为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型,即金融监管模式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金融各业综合化经营的迅速发展,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日益频繁,机构监管难以理清法律关系和风险承担责任,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实行功能监管,则不仅可以应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新形势,也有利于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监管的挑战。实现功能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步骤。

2.防范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风险隐患进行动态排查,把握趋势,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应对和控制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针对房地产市场风险,调整房贷政策,支持居民家庭合理住房贷款需求尤其是自住需求;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加强总量风险控制,优化贷款结构,逐步化解存量风险;处置信托、理财等金融产品可能引发的兑付风险,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妥善应对和控制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依然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风险防控的重点。

3.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构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金融运行基础,有效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为新常态下防范、控制金融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通过体制和制度变革,强化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1]王雁.中国经济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风险控制[J].甘肃农业,2006(7).

[2]蔡文龙,匡贤明.金融发展应适应新常态[J].中国金融,2014(24).

[3]杨霁.金融投资体系下的风险控制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3(26).

[4]付路.金融危机下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J].中国外资,2012(8).

[5]叶檀.产能过剩风险大[J].城市开发,2014(6).

[6]张超,金明哲.房地产风险及其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常态金融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大社会(2020年3期)2020-07-14 08:44:16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8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辽宁经济(2017年12期)2018-01-19 02:34:01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3:54
P2P金融解读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8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