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恺睿
(陕西省西安中学)
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常常感到自己在课外的阅读量和听说量不够,缺乏对原汁原味语言的持续不断的接触,所以我决定重新拾起自己买的基本英文原版小说。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英国作家毛姆以其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呈现了本应安于现状的中年人为追求艺术理想放弃财富、熟悉的生活圈等的勇敢抉择。“所有人都看到了地上的六便士,他却抬起头看到了月亮。”一句评论深深地激发了我对于毛姆的好奇心:到底是怎样一个作家才能描绘出这样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因此我开始了再度阅读有着毛姆自己影子在内的小说《人性的枷锁》。
这部小说讲的是从小丧父丧母的小孩菲利普寄养在宗教色彩浓重的舅舅家。从小他就被灌输成为一个绅士的目标。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能够进入牛津或剑桥大学并获得客观的奖学金,得到成为牧师的机会。不难想象,菲利普进入的学校也是祖祖辈辈培养绅士的传统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有尽责但行事古怪的温肯斯先生,有善于发掘聪明却不屑愚笨的特纳尔先生,也有不拘一格才华横溢的佩金丝校长。菲利普在这所学校虽然可以轻松应对模式化的教学,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和毕业的临近,菲利普却对养父母和学校的期望产生了质疑,自己的内心到底要不要顺应接受看起来不错的未来。毛姆所描述的青少年心理状态不仅存在他所处的20 世纪初期,也实际反映了众多中学生的状态。在与一些出现课堂不规范行为的学生谈话时,我都设法来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每当问他们有什么目标和理想时,这些看似成熟的学生又恢复了孩子的样子,无知地摇摇头,一片迷茫和无奈。很多时候他们在设定的程序下,每天按照时间表上课下课,日复一日,逐渐被打磨成了没有棱角的石头,成为沙滩上的颗颗粒粒。
小说中的菲利普在唾手可得的牛津奖学金来临之前毅然放弃英国的学业,选择了中间的过渡来德国交换。回到英国在会计的职位上自己并不是很顺利,所以又毅然选择到巴黎学习艺术。这里并不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像菲利普一样放弃自己的一切,我觉得目前我们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选择来思考以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和未来,应该设定怎样的目标。达到这一目的当然不能只凭空臆断或猜想,需要充实的知识和才干。菲利普正是因为自己广泛的阅读才会不断思索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适合什么。教育不是桎梏,捆绑学生的思维。相反,教育应该是一扇打开的窗户,允许学生欣赏窗外不同的风景。无论窗外大雨倾盆或是小桥流水,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来选择自己想要去体验的风景。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才能释放最美的自己。我们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回答“钱学森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