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方
(陕西中医药大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教育。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更重要的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如果能在教育的过程和实践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扩展学生的积极品质,就可以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对促进和谐班级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里格曼于1997 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由塞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于2000 年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自二战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但大多数心理学家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套进入一种病态模式——身带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环境残酷、不良基因影响等。积极心理学的创立,修正了这种心理学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开挑战。它向心理学家和大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生命的美好;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学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痛苦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动机等因素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懂得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教育的基本单位。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所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人是否能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人格健全的个体才更有活力,更有利于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既开放又能自我决定的系统。通常情况下,人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由于在自我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自我完善,所以,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要建设和谐班级环境,就是要发展班级成员的良好行为,最终营造和谐的班级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要注重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要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就要营造好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大学生与任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类型。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类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班集体中,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都是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贴近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做好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在资助工作中坚持经济资助、精神扶助、心理帮助、学业辅助等几方面相结合,既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又解决他们的精神、心理以及学业问题。其次,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对个别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适当指导,使贫困大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认识贫困,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完善个性,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1]高强,白乙拉.王卫东积极心理学的渊源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2]张倩倩,田良臣.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