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河北省宣化县东望山乡常峪口小学)
阅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观念也不成熟,在接受阅读训练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逆反情绪或者不配合的现象,这让很多语文老师头痛不已。越是如此,越是要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生能够进一步领会、了解其他科目内容的前提,更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
阅读训练的第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小学生的天性来说,他们喜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做游戏,吃零食,这是很多小学生喜欢做的事,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小学生做阅读训练,让小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地提高阅读量,积极参加阅读训练,掌握更多的字词句和语法,加大阅读理解能力。相比较传统课堂教学那种生硬、强制的方式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显然更具合理性,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以阅读兴趣为引导,将正面的、恰当的读物呈献给学生,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国内外科学研究都证实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而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则必须以学生理解能力、领悟能力的提高为前提。进行阅读训练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让学生对各类常用的字词句、语法、句式等有更好的理解,对于语文阅读材料的主题思想、内涵意义也会有透彻的了解,这往往会激发学生对读物阐述的故事、情境的联想和思考。比如,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孩子们首先要能准确领会故事的内容和意境,然后才会在脑海中产生联想的画面,这就是想象力的激发。再比如阅读连环漫画,连环漫画是典型的以简短文字配图的阅读方式。小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一个个断句的意思,就很难将各个画面叙述的故事联合起来。这也是一些学生阅读连环画“只看不读”的原因。
小学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就是孩子产生想象力、锻炼联想能力的起点。强化语文阅读训练,激发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有利于让小学生在各科目的学习过程中透彻领悟原理和技巧,掌握学科中心和规律,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性格也没有养成,对学习的意义、内涵领会不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不注意听讲、不遵守秩序、不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任何强制性的做法都收效甚微,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造成师生关系恶化。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就是要借此来调节课堂秩序和节奏,让学生保持在最佳状态。当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举止不安分、有小动作的时候,不妨安排一个阅读任务,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一段落进行阅读,找到其中的一些语法修辞。比如,在新课文中,让学生找到某一段文字中使用了比喻、排比、顶针或其他的某种语法、修辞,然后鼓励大家发言介绍自己的发现。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放到需要阅读的段落中,去寻找段落中到底有哪些语法和修辞。这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就是阅读锻炼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力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专注课本内容、认真听讲、停止小动作或散漫情绪的有效尝试。
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喜欢猎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训练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做到方式多样、推陈出新,切勿单纯以生硬呆板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像抓阄、互动提问、丢手绢等各种新鲜有趣的阅读训练项目都可以开展。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到阅读训练趣味性和新鲜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
小学生语文阅读训练在吸引学生培养语文阅读兴趣,提升语文基础水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思考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乃至未来的工作、成长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的可靠保障。积极进行小学生语文阅读训练,需要综合考虑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心态特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接触正向的读物,避免不良读物对小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1]李毓秋,张厚粲,李彬,等.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03).
[2]罗照盛,张厚粲.中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