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净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参加工作多年,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进入了一个瓶颈状态,多年的跨头教学使我对书本的内容了然于心,但同时也缺乏了一些创新与思考。为了能突破自我,在去年九月份一开学,我便向教研员提出了想开设精品课的想法,教研员李老师给予我很多支持和鼓励。2014年5月我顺利地拍摄了精品课《探究烟草浸出液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距今已有半年多,回想起整个过程,仍心有余悸又深感欣慰。本课最大的尝试无疑于结合李老师正在研究的课题引入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指南。
李老师的课题已经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期间也有很多老师开设了相关的公开课并引用了评价指南,我组马老师之前有幸参与编写了有关蚂蚁觅食行为的评价指南,所以,在我迷茫之际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最初编写评价指南时我毫无头绪,撇开本实验的变量可以很多不谈,编写格式之类的细节我一无所知,所以,初稿拿出来后便遭到了同组很多老师的质疑。后来觉得还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因此,做了一些准备工作,采用工作单的形式,只将课题告诉学生,让学生4人一组提前完成该实验工作单上的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由于该实验无法当堂出现结果,因此主要考虑探究实验的前三步骤,后三个步骤可以等实验结果出来后再进行),下课后将这些工作单回收,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初步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现学生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出问题的格式不规范,问句的指向性不明确,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无法探究;(2)做出的假设不完整,没有以一定的常识作为依据;(3)设计实验方案没有严格地控制变量,实现单变量对照实验,没有考虑重复性等等。为了让学生探究得更深入一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烟草浸出液的有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我又有意识地加入了烟草浸出液的浓度和不同品牌的烟草浸出液两个变量,让学生再设计,在给出指定实验器材后,学生选定的变量基本也就是上述三个,这给我编写评价指南大大缩小了范围。我将评价指南依据3个变量分别编写了一份,针对工作单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以10分、8分、6分三个标准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方案三个方面给出了标准。加大分值的目的在于适当激励学生,在班中总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给这部分学生一些小小的鼓励,最差的一栏设置了6分。此外,在一开始也考虑过将3个变量放在一起编制总表,但后来发现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这种陌生而繁杂的东西一头雾水,不会使用,所以,后来还是分开编写,降低了难度。
经过多次尝试和最终的拍摄,该评价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从格式到标准,虽然最终也并不能算是尽善尽美,但个人觉得勇于迈出尝试的第一步总是好的。下面谈谈在整个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在此之后,我也聆听了几节运用评价指南的研究课,发现编写的格式也是各有千秋。对于这种新鲜事物,学生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运用难度是很大的。上课时,一般老师都会采取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工作单上,然后对照评价指南打分,但很多学生刚拿到评价指南却有些看不懂,需要一些时间去理解消化。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本环节耗时很多,经常导致课堂节奏略显紧凑,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我个人觉得评价指南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一个思维的参考模式并非照搬照套。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有问题后并不是想着如何完善,而是把评价指南中得分最高的例子直接搬到工作单中,这不免走进了一种思维定式,这与一开始的本意有所违背。当然任何一种新事物逐渐走向成熟总是需要时间的。
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其他老师上课都会发现一旦使用评价指南,一节课的时间略显紧凑,基本都要延时评价,虽然这种评价方式和标准的提出确实可以逐步提高初中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生物学除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外,还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每节课都有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果将很多时间花在某个实验上的话,就会带来课时不足的问题,因此,评价指南应该如何高效地去用,用到什么样的程度还需要商榷和统一。
总之,科学的探究能力评价指南这种模式的出现必然会给初中生物课堂带来一些新鲜血液,相信在老师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基础上,这种模式会为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一定的标准,让每位学生从中受益,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