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叙》研究

2015-08-15 00:46:19丛玉青
现代语文 2015年8期
关键词:许慎序言字体

○丛玉青

《说文解字叙》研究

○丛玉青

文章从名称和内容两方面对《说文解字叙》进行研究,认为《说文解字叙》应为“叙”而非“序”。《说文解字叙》包含了许慎对文字起源的认识、许慎的文字观,介绍了汉字字体自周代至汉代的演变、汉字的研究情况以及研究中出现的错误,从而进一步表明其作《说文解字》一书的原因、其治学的态度,这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

《说文解字叙》 汉字 研究

一、《说文解字叙》名称研究

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引言”“前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自序”是作者自己写的,内容多是说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缘由、经过等。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是介绍该书的思想内容并评价其艺术特色。这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序言的定义。但是在许慎的那个年代,是怎样定义序言的呢?这是我们忽视的问题。

那么《说文解字》的序言应该称为什么?正如上文所言,从广义上来说《说文解字序》和《说文解字叙》都是可以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应该称为《说文解字叙》。其原因从《说文解字》中可以想见。

《说文解字》中解释“序”为“東西墙也。从广予声。徐吕切”,即堂屋前的东西两侧门墙。字形采用“广”作形旁,采用“予”作声旁。其本义为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本义只见于古文。例如:

(1)序,东西墙也。(《说文》)

(2)东西墙谓之序。(《尔雅》)

(3)西序东向。(《尚书·顾命》)

(4)奠爵于序端。(《仪礼·乡饮酒礼》)

(5)直东序。(《仪礼·士冠礼》)

(6)宾升,立于序内,东方。(《仪礼·燕礼》)

后借代引申为名词,指规则中的先后,次第。如:

(7)与四时合其序。(《周易·文言》)

(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楚辞·离骚》)

(9)内官序当其夜。(《左传·宣公十二年》)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词性发生改变,成为形容词,义为“开始的,居首的,第一的”。指“序跋”“序文”“序言”等等。例如:

(10)序以建言,首引情本。(《文心雕龙》)

(11)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而《说文解字》解释为:“叙,次弟也。从攴余声。徐吕切。”叙,甲骨文(又,抓)(尖圆屋顶)(才,房柱和横梁),造字本义:依序立柱加顶,搭建房屋。《说文》解释其为次第顺序,即秩序,第一步。这个义项只见于古文(叙言)。例如:

(12)叙,次弟也。(《说文》)

(13)百揆时叙。(《虞书》)

(14)行其秩叙。(《周礼·宫伯》)

(15)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周礼·天官》)

(16)四时不失其叙。(《淮南子·本经训》)

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在汉代或者更早的时期,“序”并没有“第一的”的意思,而“叙”却有“秩序,第一步”的义项。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写作“叙”,后多写作“序”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应为“叙”而非“序”。

二、《说文解字叙》内容研究

正如汤可敬在《说文解字今释》前言中所说:“《说文序》是汉字学的纲领。它系统阐明了汉字在产生、发展、功用、结构方面的问题。”《说文解字叙》包含了许慎对文字起源的认识、许慎的文字观,介绍了汉字字体自周代至汉朝的演变、汉字的研究情况以及其中出现的错误研究,从而进一步表明其作《说文解字》一书的原因、其治学的态度,这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介绍了几种文字起源观,如“周易八卦”“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暂且不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其对“文字”追根溯源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这些文字起源方式的记录对我们了解文字的产生原因有很大帮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沟通交际的需求的结果,正如结绳记事那样“庶业其繁,释伪萌生”,其衰落也必源于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许慎所理解的“文字”的起源,正如其所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认为“文字”先起于“文”,即简单地依象描画,是“象形之本”,进而发展到复杂的“形声相益”的“字”,“字”孳乳而浸多,再发展到书写于书简上的描写事物情况的“书”。

汉字的发展不仅包括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亦包括其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日常使用书写过程中字体的发展变化。《说文解字叙》中介绍了汉字在汉代之前字体的发展演变。“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虽已无可证之迹,但也还是说明了字体演变这一事实。到了宣王年间,“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不与秦文合者”以统一文字,将大篆省改作小篆。秦朝大发吏卒,官员因为狱讼事务繁忙,隶书“以趣约易”应运而生,自此“秦书有八体”。汉代草书兴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周至汉文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且古文字逐渐没落消亡。

许慎还提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历代对汉字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关注。从周代起,语言文字中的“六书”仅仅作为“小学”的教授内容,用以教学童识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征,不统于王”,礼崩乐坏,“皆去其典籍”,关心语言文字的人少之又少。秦朝更是焚书坑儒,“烧灭经书,涤除旧籍”,古籍古文字遭受重大损失,而隶书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更是将古文字遗落在历史的大潮中。到东汉,“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虽仓颉以下十四篇,略存之矣,加之有鲁壁藏书得旧典籍的新发现,然而时下学者并不重视,他们尊崇隶书,错误地说字解经,“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不考辨文字的源头,只是抱残守缺,“以其所知为秘妙”,妄自尊大,“不见通学”,而他们这样的做法只会迷误后人,贻害无穷。

许慎作《说文解字》的原因在《说文解字叙》中亦有说明:一是为了保存古文,说明文字形体结构、文字和声音的关系,以纠“诸生说解,不合古谊”之缪,实现文字真正的意义,“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一则为了更好地治理六经,发挥文字的政治教化作用,“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实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从而使文字的研究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善文字者,经艺之术,王道之始”,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定,政治太平。于是,许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道”,其治学态度令人敬佩。而其首创部首分类,并明确“六书”之内容,明字音,采古籀,可以想见在那时的物质条件下,许慎作《说文解字》的不易,这也奠定了《说文解字》字书之祖的重要地位。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周祖馍.《说文解字》概论[J].中国文化研究,1997,(1).

[3]班吉庆.建国50年来的《说文解字》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9,(9).

[4][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丛玉青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猜你喜欢
许慎序言字体
序言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1:56
序言
航空学报(2022年4期)2022-06-08 03:40:32
序言
《名人传》序言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40
字体的产生
许慎文化园简介
许慎德
中华诗词(2016年10期)2017-02-22 17:00:39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8
组合字体
游许慎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