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薇
(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
陈旧的发展时代成为过去,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经济迎风而上,知识经济立足于知识,发展为经济。新型的经济形态为现代化高校教育事业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给高校教育提出了种种要求,归根到底,知识经济的发展要靠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如果依旧停留在对专业技能知识的训练,那么必定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强健的体魄对高校人才培养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泱泱大国,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技能高超,但是身体素质弱不禁风,那么当真正需要这些人才的时机到来之时,怎么才能保证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届时,智慧聪颖的人才遍地皆是,如果身体素质跟不上,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开展全民运动是我国为了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做出的新提议,高校更要带头响应国家的提议,跟随课程改革的脚步,重视健康体育运动理念,对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深刻有效的改革,改善人才的健康状况,提高国人身体素质,促进现代化全面人才的发展。
1.青年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提出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为我国人才的培养、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上的条件。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国内全体青年人,旨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兼顾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培养其更高、更快、更强的身体素质和对周围新环境的快速适应力,打造全方位的适应于现代社会工作需求的21 世纪新型人才。现阶段,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乃至全民心中重要的一件大事,成为每一位家长培养孩子所树立的正确意识,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所必需的重要因素。
2.全民终身体育锻炼理念
全民体育这个理念的提出也是应国际发展趋势作出的决定。虽然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屈辱称号早已被世界遗忘,但是要想真正地建立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国民身强体魄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知识经济,人才的身体素质必须能够支撑起为中华崛起需付出的奋斗。全民健身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均掀起了健身的热潮,社区纷纷建起了健身器材专区,国民健身的情景随处可见。与此同时,高校教育更要作为国民榜样,加强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为人才的茁壮成长打下教育基础。
1.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高,学生提不起体育运动的兴趣
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固定化,高中时期学生经历了严酷的学习阶段,每天身心疲惫,对体育运动渐渐无感,从而导致他们到了大学之后这种思想依旧根深蒂固。大学生所关心的事依旧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体育运动自然就被学生忽视掉了。大部分学校有体育学分的规定,但也只是持续到大二学年结束。这一点也导致大学生体育运动只是为了应付体育测试,一旦测试结束,又停止了体育运动。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忙于面试与实习,更没有了体育运动的时间。校方与学生的双重忽视导致大学体育课程空有其名,不见教学效果。
2.高校体育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体育课需求
高校的建设经费有限,而在这有限的建设经费中,绝大部分又都是提供给专业课教学以及科研活动使用,因此,用于体育课的建设经费少之又少。由于场地以及设施原因,学生一周仅能上一节体育课,且时间紧张,经常达不到体育锻炼效果。教师的分派更是十分紧张,有些体育教师甚至一人担任好几门不同类别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问题都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效率产生影响。
3.教学模式僵化,高校体育课程效率低下。体育课程本身教学手段的落后是阻碍高校体育运动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虽然给专业课教学带来了福利和好处,但是对于体育课程还没有科学地实施有效的改革方法。大多数学校在体育课上还是做做准备活动、跑跑步、打打球就结束了,没有深入地对体育锻炼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探究,使教学停留在表面,学生无法接受到最新的体育运动理念与方法
4.机械的考核制度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好感的破裂
大学每一学期的体育测试成为学生最不想参与的活动之一,体育测试形式固定、内容不变,长期包括长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体前驱等项目,每一项都是学生体质能力的“死角”,一些学生在其他体育运动方面能力显著,但在体育测试项目上无能为力。但是为了学分,学生不得不用尽一切办法去通过体质测试,这就造成了一种固定现象:学生在体质测试前期加强体育锻炼,操场上一下子多出好多身影,而测试结束之后,操场上恢复一如既往的平静。僵化的体质测试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了“恶意”,甚至将体育认为是折磨自己的工具。
1.对高校体育课程重新审视,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内容
体育课的设置不是为了校方,而是为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为将来的奋斗打下基础。体育运动的主体是学生,最终受益方也是学生,这一点应该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开展兴趣教学,采用国际上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为学生带来新的感受和乐趣。调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地融入体育锻炼中去,提高体育课效率。
2.树立对体育课程的重视观念,号召学生走向操场
观念的树立是推动措施改变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深入学习并向学生宣传全民健身的理念与意义,吸引学生主动去了解体育锻炼的知识,主动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向运动场,成群结伴地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开办官方的体育社团,委托他们进行日常的体育宣传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在广场上展示体育运动的魅力,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举办体育比赛及各种相关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关注度,使整个校园都笼罩在体育锻炼的氛围中。
3.加大体育课程建设投资,完善高校体育运动设施资源
体育教学资源的设置不能耽搁,学校在这一点上必须加大建设力度,可以与相关厂家发展合作关系,为学生开拓体育活动场地,增加健身娱乐设施。开设健身房、游泳馆、体操馆、球类馆等多种运动场所,将校园内的空地开发成体育活动场地,从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刺激,鼓励他们将更多的自由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保证每一科有至少两个以上的专业教师,确保学生受到正规、专业的体育知识教育。
4.注重采用灵活的课堂评价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和身体素质的进步
灵活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促进其在体育课程中积极表现。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认为没有运动天赋,在课堂上不敢展现自己的实力,从而畏畏缩缩,阻碍自己进行体育运动。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注意适当地给予其暗示,告诉这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来技能的进步与健康状况的改善,教师的鼓励可以说是对学生很大的认可,会对学生的内心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热情和积极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健康体育运动对于国家来说是强国富民的重要措施,对于全民来说是提升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对于高校人才来说,则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工作与建设的重要帮手。重视健康体育运动理念,开展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新时代对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自身的体现。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对体育课程进行思想上的重新审视,结合学生群体特点,改善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投入精力和财力促进校内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
[1]冯晓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5).
[2]陈雁飞.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7).
[3]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4]胡永红,周登嵩,吴邵兰.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5]孙涵.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状况及实施效果研究:以上海市30 所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