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宏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朱安宏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实验 课程类型 必修课
讲授章节 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
授课单元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授课对象 药学系各专业 所在系部 药学系
学生的知识基础:
1.授课对象是药学系各专业大一学生,学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理论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章的学习;
2.前面关于滴定分析实验的知识技能掌握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3.结合实验课程的开设,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学生更能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
1.学生虽然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但是从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对于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依然模糊不清。
2.从实验课中学生的态度和操作能力等情况来看,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乐于在实验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
1.掌握间接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2.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其使用注意事项。3.了解碘量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技能目标:
1.掌握间接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滴定分析的操作技能。
3.学会判断滴定终点。
4.熟悉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5.了解碘量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研究实例,采用讨论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产生教学的真实体验。
课下要和学生多交流,交朋友,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你的课,才能学好,才能建立学生学好本门学科的信心和决心。
内容:
1.间接碘量法测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实验原理。
2.间接碘量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重点:间接碘量法基本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会判断滴定终点。
难点:配合演示实验强化学生对滴定终点的判断。
本实验内容以实验演示与提问式、讨论式、自主式学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理论讲授、实验演示、习题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究,互相提升教与学的能力。
播放魔术视频“可乐变雪碧”,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碘的氧化还原反应),带着这个问题导入本章课程。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我们所学的基本化学理论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现象,进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常见的分析实例,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课堂的气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举例、提问、练习、分析、讨论、总结等形式,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
1.对迟到学生提出警告,并计入形成性评价考核中的扣分项。
2.实验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基本操作,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并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端正实验态度,如果使学生豁然开朗、身心愉悦,那就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本身也会有强烈的成就感。
3.对于实验报告存在抄袭或涂改数据的现象,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4.加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和实验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黑板(白板)设计:
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与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思考题
2.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 有利于学生理解枯燥的原理,结合课程特点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魔术视频“可乐变雪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间接碘量法的实验原理(实验中颜色的变化等)。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
①联系生活,问同学们“咖啡”能不能变“牛奶”?
②讲到淀粉指示剂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实验中加入的时间。课下互动:
①课后思考题:
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学生课后查文献。
②课后讨论总结:
氧化还原滴定与其他几种滴定法的异同点。
首先,实验课教学需要加入多媒体,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可以补充最新的知识前沿,开拓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
其次,多媒体教学文、图、声、色、像并茂,同时又有动画展示以及超文本链接补充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实际生产、检测等操作过程搬到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摆脱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
学习资源:
1.教材:池玉梅,分析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
2.参考书目:
孙毓庆,胡育筑,分析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6。
潘祖亭,黄朝表,分析化学(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网络学习资源:
大连理工大学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网。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在线学习-中国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