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丽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天宝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全面革新。这不仅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传统教学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师道尊严,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教学上,是“探究—讨论”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和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传递课程,无权更改课程,也不必思考课程问题。长期以来的这种课程观,导致教师课程权力的丧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验课程的权利被剥夺,教师成了课程的传递者、教科书的执行者。由此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确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发、实践和完善课程。
我们曾经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源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总之,面对新课改,教师只有审时度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这场新课程改革中去,及早转变观念和实现角色定位的转换,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与新课改同成长,在学生的发展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程杨木.教师: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完善者[J].中国教育学刊,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