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历史教学的几点新认识

2015-08-15 00:53:42
新课程(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历史

郭 爱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1 年6 月8 日,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性文件,这意味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到目前,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改革的潮流势不可当,全国各地很多中小学正在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教师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抓住新课改的机遇,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推进历史教育,实现历史教育的作用。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认识。

一、历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教师拥有知识的绝对权威性,他们以高考为目标,将教学大纲中繁多的知识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这样的课堂在教育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尤为常见,更是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中。就如我以前的初中历史老师,他是全校最好、最老的历史教师,每天上课书都不拿,因为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课本已能倒背如流。每天的教学是很有程序地讲授事件起因、发展、经过、影响,课前考查上节课重点知识的背诵情况。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都是死记硬背,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教学”。这样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不能达到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甚至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施压给老师,老师为了提高成绩,也只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这种现象很普遍。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改中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大大相悖。显而易见,最主要的是教师没有从根本上去重新定位自己,明确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认识到:(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自主学习、自主消化,教学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实现其价值。(2)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发展是全面性的。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历史教师不仅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更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育目的。

二、重视历史讲述法

在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时,我总是在想,如果历史课堂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讲述,由学生自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难道就真的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当然,杜郎口模式只是新课改下的一角,但是却引发了我新的思考: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讲述法?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因此有人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讲述法也提出了很多片面的批评指责,认为讲述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是学生被动地学习,这导致很多老师怕被戴上“满堂灌”的帽子而不敢使用讲述法,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讲述法,且新课标中也是提倡讲述法的。

讲述法是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教学现状的。就现在来看,讲述法仍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最有效的基本方法,它可以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因为历史的过去性和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叙事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讲述。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与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就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对历史的认识也比较浅显,主要停留在零散的故事和某些电视剧的“戏说”层面,有些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总是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不切合实际的。而且在很多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班级人数又较多的学校要求教师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小组探究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初步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知识,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好的方法还是教师合理的讲述。

历史讲述法虽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但也应该注意其使用的范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教师一定要明白哪些教学内容适用于讲述法。如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等史实性知识,就特别适用于讲述法。还有一些关于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如果教材中是比较粗略的概述,缺乏细致的叙述与描绘,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述人物时增加适当的情节,适当引用人物经典言论,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地再现历史人物,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知道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的理解。

但是我们应注意,在运用讲述法时也应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讲述、讲解与展示等与学生的反应、讨论、问题探究等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要正确对待讲述的作用,合理用好讲述法,但也要对讲述法有清醒、正确的认识,不要把讲述法再引入“满堂灌”的极端。

三、提高历史教学的立意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在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下,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也应该提高历史教学的立意。历史这门课程不仅仅是重视记忆的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强调理性、注重辨析、重视感悟的学科。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理性的培养,在教学中体现情感的力量。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教学的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是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的治乱兴衰。在这三条当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因此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就如“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痛,讲到这一课时,学生的主要反应是激愤、痛恨,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反思这一惨案,从而让学生了解历史,达到自己教学的目标,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的意图。还要教学生理性思考,如康熙大帝的形象,我们都知道他功劳赫赫,是不世出的明君,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巩固边疆、抗击沙俄。但把他放到世界格局中横向加以比较,他的形象可能就大打折扣:他处在历史巨变的时代,却没有看到并顺应世界潮流,相对于同时期主动改革的彼得大帝,有较大的差距。这样的理性解读,能让学生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真正提升自己的理智。历史教学还应该体现情感的力量,情感的熏陶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选择,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与思想情操。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重点所在,立意不高,课堂容易限于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更应该深入解读历史教材,挖掘科学内涵,注重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认识,这样才能上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起到作用的历史课,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生命力,这是广大教师应追求与重视的。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及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更应该好好思考在新的环境下应如何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阅历和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1]孙彩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钮锡珍.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习方式的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欧阳璋.实施中学历史新课程应加强讲述法教学的探究[J].西北师范大学,2006(01).

[4]杨庆辉.新课程背景下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再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2009(06).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历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历史上的6月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1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