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晓沁 王乐萍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10003)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大数据一直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大数据这三个字早已登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专栏封面,“进入”过白宫,也“参与过”国内互联网主题的讲座沙龙中,谷歌、雅虎、亚马逊等巨头也早已抢先一步重视起大数据的作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书中也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我也跟随了一把潮流拜读了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深有感触,特此将读书心得记下,与大家分享。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提出,大数据变革了公共卫生,变革了商业,变革了思维,这些变革都基于大数据的庞大信息量带来的预测功能,即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为此,他枚举诸多实例。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这种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深刻的洞见的新型能力正在一步步改造这个世界。
当然,大数据变革的绝不仅仅止于作者所提到的公共卫生、商业和思维领域,事实上大数据的影响已经波及了新闻传播领域,“数据新闻”的兴起即是明证。数据新闻这一概念源自国外,国内对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的定义大多参考《数据新闻学手册》中的定义,即:“简单来说就是用数据报道新闻,它为记者将传统的新闻嗅觉与运用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结合起来报道新闻创造了可能。”例如,在2011年的伦敦骚乱事件中,《卫报》成立了“解读暴乱”数据新闻团队,广泛使用大量数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骚乱事件。此外,《卫报》还与学界合作一起分析了260万条关于暴乱的推特(Twitter)信息,观察谣言如何在推特上传播,以确定推特和其他组织是否煽动了暴乱。根据对推特上大量数据的分析得出,虽然推特在此次事件中产生了大量负面影响,但却不是暴乱的罪魁祸首,也因此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1)学术研究中仍追求精确度,推理论述仍需要因果关系。书中在论及大数据对人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时,概括了大数据将为人们进行信息分析带来三大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第二个改变就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第三个转变因前两个转变而促成,即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的确,在面对商业产品选择和实际营销,大数据能便捷地提供最优选项,但就学术研究而言,如果研究者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只停留在熟识相关关系,将无益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学术研究是严谨的、讲求逻辑性的,如果缺乏对数据的精确把握,缺乏对事实背后原因挖掘,抛弃因果关系,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会像无梗浮萍,缺乏根基,难以服众。
(2)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并非二元对立的一组概念。书中提到,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非得知道“为什么”,而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即不需要知道因果关系,而只要了解相关关系即可。但是,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却并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相关关系一般指某一事物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发生就一定与某些人或者物有关系。因果关系则指有某些起因就会有某些结果发生。从两者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因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因为因果关系是某一事物(原因)直接导致了另一事物(结果)的发生,可以说两者之间有直接的联系,这本身就是一种相关关系。因此,两者并不存在二元对立,所以,并不能用相关关系否定因果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是一种自我矛盾的提法。
(1)技术决定论存在片面性。麦克卢汉曾在他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媒介形式比它们所传递的内容更重要,即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无疑他的这个论断具有很强的媒介决定论的色彩。而正是这个让麦克卢汉一举成名的著名论断,受到了雷蒙·威廉斯的严厉批判。他认为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由形式主义的精致化发展而来的很复杂的技术决定论,它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却完全忽视了“社会意向”问题。同样,在《大数据时代》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新闻数据比有经验的记者更能揭示哪些是符合大众口味的新闻也同样带有浓浓的“技术决定论”的味道。正如雷蒙·威廉斯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批判一样,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远不能代替内容本身的重要意义。大数据作为一种工具和资源只是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记者提供依据与数据参考,决不能越俎代庖,妄图替代记者本身的价值判断。
(2)新闻传播中需要把关人。虽然大数据能够通过对庞大数据的分析进行精确度极高的预测,对生活、工作与思维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充斥着运算法则和机器的冰冷世界,其中仍需要人类扮演重要角色。大数据告知信息,但却不解释信息;它指导人们理解但却也会引起误解。因此,如果在传播过程中缺少新闻把关人的环节,大数据分析后直接通过传播进入大众视线,由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只是一个冰冷的程序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的,其中并不包含价值判断、道德伦理等最重要的人本因素。因此,极有可能因为一些不可抗的因素使得最终结果偏离正确的导向,则极容易造成信息失控,甚至引起社会混乱的局面。所以,在使用大数据这个工具时,仍然要以人为本,要能正确看待大数据的作用,科学地加以参考借鉴,以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 刘春城.理论与实务:大数据对新闻传播领域带来的新转向[J].新闻经纬.
[2]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3] 王卓慧.不是技术能够决定的——简论雷蒙·威廉斯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批评[J].传媒观察,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