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 陈 军
微课它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却有着不简单的未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都在尝试课程的“建构”,进行大容量、高密度的整合。教学内容是否能在一节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还真是不确定。于是,今天微课教学应运而生。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美术“微课”值得提倡,它是课堂智慧的延伸。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尽量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们在课堂中出现的想法与问题五花八门,有些认识也只是“我”的个人关点,却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解决。这时“微课”就是解决方式之一,它把老师示范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在微课中都有体现,这样不管坐在哪里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到老师的演示实践过程了,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信心学习了。如:四年级《快乐的人》用金属线制作动感人物,学生可能在学习金属线“拧、拼接、缠绕”技法中没看明白教师课堂上的当场示范,课后可以让他们找到相关微课视频进行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或暂停下来进行研究。由于一个微课只说一个知识点,微课的细节往往小中见大,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所以,微课运用得好,教学效果既微妙又很个性。又如三年级制作“旋转卡”,只要制作5分钟的微课,在课堂上通过直观的视频学习,引导孩子观察旋转卡、分析旋转卡,并通过用“观看表演——激发兴趣”“观察分析——探究方法”“难点分化——逐一突破”等环节,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从而使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众所周知,微课“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阶段,如果放一段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画皆美的视频,不但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而且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曾听一位老师上《会响的玩具》一课,她用微课《民间玩具》视频导入,那生动有趣的“咚咚咚”“嘀嘀嘀”“嘭嘭嘭”声,时而尖锐、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接下来的上课环节也非常精彩。这节课课前让学生有期待,课中让学生有满足,课后让学生有留恋,真是一堂好课。
在当下视觉艺术教育观念的冲击下,往往在“变废为宝”之类的手工课上,师生发现有很多造型材料可以利用。多样化造型材料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并成为美术课的内部资源,这是很自然的。但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囿于封闭式、单一化美术教育模式之中,这必然导致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单一,或不知所谓。正如艾略特·艾斯纳所指出的那样:“孩子们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结果,起初他们会因为这么多材料而受到激发,但这很少培养出能优美地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像诸如创作中美术构图或者熟练使用材料之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运用综合技巧能力,而训练综合技巧需要时间……是的,在短时间内他们可能喜欢材料丰富,但是过一阵他们就开始意识到他们缺乏那种能力,就倾向于或者只好不再把美术当成一种感知和表达的手段。”通过观察,笔者认为运用微课进行学习是那些探究欲较强,动手能力好的学生的福音。教师节的时候我收到的精致花篮就是一女生在微课视频“做一朵花”与“巧把矿泉水瓶变变变”的学习中融合创造的成果。从中我受到启发,在上三年级《万花筒》这课前,提示学生万花筒其实可以自己做,鼓励学生上网学习自己制作万花筒并可以将其带来上课,结果真有两位学生在与家长的合作下把自己制作的万花筒带来班级展示给大家。这两位学生还能把万花筒是利用平面镜的成像原理,通过光的反射而产生影像的道理解释的头头是道,引来全班同学的赞叹!在五年级《精细的描写》绘画中可以用《多变的线条》微课视频来巩固教学重点,启发用线条进行精细的描写。随着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对设备的熟悉,对信息的管理应用能力的提升,“微课”甚至可以不断生成学习内容与其他同学分享,这自然而然就能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创新。
有人说“微课”不仅属于教师,也属于学生。我要说“微课”也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现代通讯业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校校通、班班通,使得革除教育弊端成为可能;家家通、人人通,使得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如果世界各地各年级各学科都能把知识点做成微课或微课系列放到“班班通”“家家通”上,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就像到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就像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既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智能,又理解消化了这一知识点,岂不一举多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曾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美术微课就是帮助学生达到“致千里、绝江河”的“物”。师生们只要善加利用,必然能使微课焕发无限生机。
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好的微课在于:一要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并且讲清一个知识点;二是讲究设计,画面要吸引人,设计要明快;三是要在短时间内(3~8分钟)体现微课的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微课总体来说还是新生事物,我们也是在边学习边探讨,相信随着微课建设进程的推进,微课会被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了解和认识。
[1](美).艾略特· W·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
[2]窦桂梅著.梳理课堂 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