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刚
(西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30010)
近些年以来,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暴露出的问题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这就要求大众传媒必须充分发挥其平衡功能,让灾后的新闻信息得以快速流通,情感上得到抚慰,再通过理性的方式指导实践,使得其做出既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报道,又同时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要想妥当的应对和处理灾难性事件,大众传媒业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成功解决灾难性事件的关键,及时构建大众传媒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平台,就是对信息的公开。媒介作为一个平台,在这种危急时刻扮演的重要角色首先就是负责对公众进行信息公开化处理。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媒介不仅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情况了解,以及时向外界发布信息,而且要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否则,在信息流动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的透明公开,就会产生大量谣言,造成十分不好的社会影响,危及社会安定。因此,大众传媒界在进行此类消息报道的时候要秉承公正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理念进行信息的发布。这是对媒介自身负责,也是对广大人民受众负责。
谣言对于人们的情绪影响非常大,人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反之人的情绪就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以一种失去理性的方式来宣泄这种情绪,甚至将个人所遭遇的不幸经历产生的不良情绪嫁接到社会舆论之中,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而避免谣言出现的方式,就是做到信息公开。
我们通常说“感情用事”,就是指让感情来处理事情往往缺乏理智,缺乏合理性。亚里士多德说:“人们在忧愁或愉快、友爱和憎恨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是不相同的”。[1]受传者不仅对不同的传播者传播同一内容的信息的评价,会因传受双方的情感不同而不同,就是对同一个传播者,由于情感的随时变化也影响他对这一传播者在传受双方感情变化的前后传进的同一内容的信息的理解、判断、评价。而一旦在民众间出现情感失衡,就会造成民众使用一些的过激行为来进行情感宣泄,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恶果。尤其是在灾难事件中,民众可能会将个人遇到的不公待遇之后所积攒的怨怼之情嫁接其中,进行个人情绪的释放,释放的方法或者是发表一些激烈的言论蛊惑人心,或者是直接采取激烈的行为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这都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没有发挥适当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灾难性事件中,之所以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必然和媒介有很大关系。当民众对灾难性事件的感性认识到达一个程度或者说是一个临界点时,情绪也酝酿成熟时就会采取一定行为进行宣泄,这种宣泄方式如果没有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就很有可能以一种十分强烈的方式表达出来。其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救援工作的不力,反而事倍功半不利于对灾难性事件的处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找到这些失衡因素之后,就需要对上述三个失衡原因进行弥补,或者说是平衡这些原因,以促使灾难性事件中的大众传媒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在灾难性事件中充当的重要角色就是一个平衡者的角色,而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来说,由于有这种平衡需求,也就自然成了这种平衡的接受者。为同时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从传受双方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向解决这三个问题:
其一,平衡信息供需。大众传媒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时,对灾区的伤亡人数、具体救援情况是最受民众关心的议题,存在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的供给方,就要努力满足这些诉求。
其二,平衡情感诉求。大众传播媒介在面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对新闻信息的选取和具体的报道方式、手段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情感因素,平衡这种情感诉求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匹配:大众传播媒介在报道过程中要注意选取的信息与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相适应,为提高受众的心理承受力,大众传播媒介在新闻报道是要把握好报道时机和对宣传内容量上的合理控制。[2]二是信念:大众传播媒介在报道过程中要适当增加深度报道或者是人物访谈,树立典型模范鼓舞人心。三是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报道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舆论领袖的力量来作为中介,统一两个舆论场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
其三,平衡理性诉求。在灾难性事件中,对民众的最终行动产生影响最大的原因就是理性诉求。民众对灾难性事件如果没有一个理性就认识,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反而产生了事倍而功半的效果。要满足这种理性诉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沟通渠道:民众在大灾之后由于情感方面受到较为强大的冲击,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将这种情绪问题转化为理性的认识,首先需要的就是沟通渠道的完善。二是增强行动指导:灾难发生之后,无论是对灾区的救援工作还是个人情绪的释放,都需要以理性的实际行动对民众进行指导。这种行动指导,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职责所在,更是在灾难现场每一个人的职责。
[1] 亚里士多德全集·修辞术(第九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39.
[2]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第4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00.
[3]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1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第1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