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波
(江苏法制报社,江苏 南京 210036)
相关资料显示:伴随着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法治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法制报作为专业法治信息宣传传播作用凸显,在上述背景下,全面提升法制报的专业权威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同时,通过强化法制报专业特色提高法制报在读者心中的权威。
法制报作为我国法制宣传和法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发展。目前,一些法制报,由于受制于人才、资金、组织架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法治新闻传播宣传中,内容简单空洞、宣传报道形式呆板单一,更有甚者,少数法制报为追求经济利益,让低俗的案例充斥版面,完全脱离法制报的办报宗旨,严重影响了法制报在读者心中的权威。
实践证明,法制报作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和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喉舌和工具,是推动政法工作、提升工作影响力的有力抓手,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担负着宣传法治、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历史重任。树立法制报在新闻宣传中的专业权威,对于强化舆论引导,巩固国家政权、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法治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树立法制报专业权威的过程中,还可以籍此提升法制报办报质量,实现法制报新闻立报、深度立报、精品立报、特色立报的目标。
在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之中,法制报作为党和政府在政法领域的“喉舌”作用日显突出,树立法制报专业权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法制报要全面把握国家法治建设要求,在国家法治建设需求上形成适当的法制报道内容,从而提高和改善法制报法制新闻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媒体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影响力基础之上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
法制报作为地方专业报,与其他传媒相比,有两个限制:一是报道面相对较窄,主要反映的是与法有关的新闻。二是法制报基本上是地方性省(市)级媒体,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按照目前法制报的人员与规模,与其他媒体进行同质竞争,不利于法制报自身特点的发挥。法制报要想在多媒体融合与信息传播多元化的背景下胜出一筹,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专业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要集中有限人力和版面,紧贴政法工作中心任务,突出宣传报道当地党和政府有关依法治国的战略进程,加大对重大和有关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围绕地方实际,全力做好法当地政法战线新闻报道,以新闻的权威性做好党和人民在政法战线的“喉舌”,努力把新法制报打造成中央对政法综治工作指示的传递平台、当地党委、政府对政法综治工作部署的宣传平台、政法综治系统信息权威的发布平台。其次,要充分发挥法制报专业优势,围绕“法”字,在新闻深度上下功夫,积极向“个性化”、“特色化”靠拢,用精彩的内容把目标受众牢牢抓住。媒体中真正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应该是那些成规模、有深度的报道。目前,全国法制报大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报,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又使得“抢新闻”成为法制报的“短板”。在此情况下,法制报要取得一席之地,让自己的“声音”传得出去,传得远,应该采取“抓大放小”策略,将一些离当前政法中心工作较远,离百姓生活不近的“小”新闻放一放,集中力量和版面,精选重大新闻,以法律专业视角进行谋划,做深度挖掘、解读,发出让读者“高看一眼,深看一层”的见解,“后发制人”,形成法制报宣传报道特色。第三,要充分发挥法制报的资源优势,多出独家原创性新闻。抢抓“独家原创性”新闻,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它对于提升媒体的权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公、检、法、司”是法制报传统报道领域,单位熟悉,人脉广泛,信息来源多,是一般媒体无法有的优势,这就为法制报争抢“公、检、法、司”等政法单位的有关新闻并成为“第一落点”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对此,法制报的采编人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做有心人,让法制报资源优势变为媒体宣传优势,提升法制报的影响力,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从而保证读者能够深入认识到我国法制工作内容,了解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读者对法制报专业权威性的认识。
好品牌是好口碑的前提。法制报要想在读者心中树立权威,创立良好的品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良好的品牌,就要求法制报具有一定承载力和感召力,而社会认同则是媒体承载力和感召力的具体体现。从我国媒体性质而言,它体现在媒体的社会责任上。从法制报性质而言,就要坚持法制报在政法领域的喉舌性质,时刻牢记党性原则这个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强音,传播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围绕国家依法治国的战略,完成真正对全局有影响力的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发挥宣传党和政府依法治国的主张,为推进党和国家依法治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要有远见卓识、犀利准确的新闻评论,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有及时辛辣、一针见血、敢于碰硬、确有成效的舆论监督,当好“社会监视器”,自觉地用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和引导受众,恪守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价值理念,传播积极、健康、有益的内容。在日常报道中,法制报要注重对品牌的创立,构建良好的品牌体系,有意识地创建自己的名牌栏目、培养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记者,注重对品牌的创立,构建良好的品牌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读者对法制报的认知,提升法制报在读者中的专业权威。同时,要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需求,通过网络、网站、手机报等多媒体形式,细化、科学合理地反映法制报报道内容,对最新法制报所报道的法制新闻进行展现,打造重量级新闻报道或新闻报道板块,促进报道质量进一步提升,推动法制报专业权威。
媒体的产品是新闻作品,新闻作品质量的高低有赖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法制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树立权威,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记者编辑队伍。目前,法制报采编人员大多是高等院校毕业,但真正既懂法又通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员并不多,一些人政策水平不够,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对新闻规律知之不多,新闻实践时间不长,这就或多或少影响了法制报权威性的树立。为此,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工作有着极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新闻工作者如果对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或一知半解,就不能顺利完成新闻宣传的神圣使命,就不能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执行。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业务功底,才能完成各项采编工作。有鉴于此,报社应该增强树人意识,通过岗位练兵、安排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到基层锻炼、组织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专家型记者采编人员,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各项采访报道等任务。应该建立健全激励采编人员创优制度,开展各种业务研讨活动,促进记者编辑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提升队伍素质,从而保证法制报内容选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全面提升法制报办报质量。
在对法制报专业权威进行提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我国法制要求,在法制专业权威前提下实施报道;要利用好品牌战略,合理深化全媒体体系,从而改善法制报工作效益,形成良好专业权威印象;要对人员工作进行完善,构建专业性队伍,为法制报专业权威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从本质上加速法制报体系创办质量,使法制报专业权威“形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