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新闻记者与媒介新常态的“遭遇战”

2015-08-15 00:53:15邱晓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低头民生传统媒体

邱晓倩

(浙江电视台 教育科技频道,浙江 杭州 310000)

“低头族”,百度百科给它的定义是:低头族,是指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那些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的人。[1]媒体常常报道“低头族”的种种坏处,安全隐患、健康隐患、影响亲情、影响生活质量等等,危害相当多。反向来说,低头族对整个传统媒体来说,最大的危害却可以影响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2014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传统媒体的四大挑战:参与信息传播的介质无限扩张;受众浏览信息的时空不受限制;机器新闻、数据化、可视化改变了文本新闻生产的思维;优势渠道不再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融入互联网成了媒体人的时代选择。[2]

新媒体的发展已经从暗潮汹涌到现在处处开花了,无数传统媒体从之前在微博试水,到自己开发手机客户端,现在面对微信公众号的狂轰滥炸,几乎所有传统媒体的品牌节目都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希望在新媒体中分得一杯羹。在我所工作的浙江广电集团,我们着重分析几个民生新闻栏目的微信公众号,眼见着各个栏目在微信公众号关注度上的比拼也是铆足了劲,我们来看一看成效。

我抽取了2015年4月20日几个民生新闻栏目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的作为样本,比较一下它们头条的阅读量和原创内容量。

这样简单的数据统计中,我们管中窥豹,仅仅能看到阅读量和原创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究竟关系有多大,没法统计。原创内容,也得讲究质量。单纯电视节目预告的形式,与精细制作、用网络化的语言和手机受众群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效果肯定是大相径庭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操作者,有一定的“全媒体”视角。作为一名记者,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1)知识储备量提升。除了原有作为一个记者需要的知识结构外,还需要的是丰富自己的媒介素养,对新媒介的把控能力。视频、音频的把控对一个电视记者来说不在话下,但是,类似微信公众号这类网络新媒介,需要的是扁平化、有视觉冲击的表达,这就需要图片处理能力和语言的概括力、创新力。图文配合编辑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2)媒介传播策划能力的提升。技术和知识的学习,花苦功夫,总是可以学会,并且功力随着操作的资深程度,而愈发深厚。但是,传播策划能力,相对于知识的更新和积累来说,显得有点虚无缥缈,让人有无从着力之感。了解受众群体的特点,了解新媒体传播特点,这些都需要记者的策划能力。新闻采访是生产内容,通过新媒体渠道去呈现,则是对内容的二次加工,加工中,加入策划、加入创意、加入个性、进行视觉上美的整合,成功吸引了手机屏幕前的受众目光,把我们的新闻传播出去,转发出去,才是一次完整的媒介传播,其中,策划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当记者能力具备了,是不是就意味着一个公众号能脱颖而出了,当然,远远没有,道阻且长。面对多如牛毛的微信公众号,各档民生新闻栏目前仆后继推出自己的公众号。前几年,我们常常讨论一个话题,“如何避免同城民生类新闻栏目的同质化竞争”,现在,打开微信看公众号,本城的几个民生新闻公号,几乎每天内容都有重叠。以下几个方面我觉得值得探讨:

(1)民生类新闻个性化。“个性”,应该是每个公众号都应该去追求的,当内容相同,用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观感便会有如百花齐放了。例如,新闻类自媒体“咋整”中,“咋整”成为每天新闻推送中的一个关键词,用恶搞和诙谐轻松的方式,解读当下的热门新闻事件,给人全新的视角。例如,“过年被逼婚,咋整?”、“公务员10年不加薪摊你头上,咋整?”、“圣诞节被抵制,咋整?”等文章,都一派逍遥自在,把这些原本较严肃的新闻命题,用这样诙谐反讽的方式,在受众的脑海里烙下印记。所以,民生类新闻内容遭遇同质化问题时,在新媒体平台上,将表述方式和呈现方式进行个性化加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是可以尝试的表达方式。当有一天,打开我们浙江本地的几个新闻微信号,虽说源自同一个内容的新闻主体,但是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吸引人的表述和延伸,应该是受众喜闻乐见的。

(2)资讯类新闻娱乐化。对一些国家政策、地方政策这类资讯类新闻,仅仅将政策本身用微信呈现,往往会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这时候,可以尝试故事场景化呈现,在新闻场景中,加入一些场景,代入几个主人公,而这些主人公的故事都是非常典型的,可以传达这些政策面的不同条款。“场景化的新闻可视化设计的好处在于,不只是通过图‘看’出信息,而是不知不觉中把用户带入到你环环相扣的设计中,让用户置身其中,去感受资讯。”[3]用一些内在的逻辑关系,将资讯类新闻故事化,用公众号的一些手段,借助一些“机关”带领受众去主动阅读,以保证受众在娱乐化的表达中,接受了咨询的传达。

作为一名记者,面对媒介发展的新常态,只有迎难而上。本文试图从实践、能力以及对策等方面去探索一二,然后,这一场新媒体革新仍在继续,媒介发展一日千里,民生新闻领域的新媒体尝试未来将走向何方,让外我们一起且实践,且期待。

[1] 百度百科.“低头族”[DB/OL] . http://baike.baidu.com/view/8327163.htm.

[2] 新浪网与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联合出品《2014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报告》[R].

[3] 许秋里,王丹宁.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的叙事型新闻可视化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15(2).

猜你喜欢
低头民生传统媒体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3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低头族”克星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