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诗航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数字电影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来自国际的挑战,即便张艺谋的《英雄》与《十面埋伏》都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使中国数字电影对外输出取得了重大的历史突破,但在外媒看来,这种“墙外香墙内不香”的影片始终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消费的认可,在国际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他们认为这种“在空中飘来飘去”的中国数字影片在质量上无法与众多好莱坞大片媲美。
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童刚曾表示:“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和传播能力,与之前相比没有实质性提升,与国际数字电影的主流形态存在差距”。的确,中国数字电影从影片质量这个源头上就不过关,我们的数字电影一旦加入了数字元素就会更多地考虑技术因素而忽略了影片“讲故事”的本质。本身在技术上我们就没有优势,如果在“讲故事”上还不下功夫的话,那么我们数字电影的质量就真的无法保证。当前,我们的数字电影要寻求与国际接轨,提高影片质量,首先要在故事上下功夫。以前的“李小龙式武打片”、“成龙式幽默功夫片”已经逐渐被国外观众所厌倦,新锐导演宁浩的国产数字电影《疯狂的石头》以及《疯狂的赛车》就凭借着既幽默又贴近生活的剧本受到了媒体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数字电影可以像《疯狂的石头》这样在剧本上设计精巧,别有用心,再加上更多数字特技润色的话,相信一定可以在国际数字电影市场上有所突破。
许多学者指出,如果让西方人真正看懂中国文化莫过于对牛弹琴,另外,天生语言的优越性让西方人不能接受看字幕观影的习惯。但是笔者认为,文化的影响力终归要有一个渗透的过程,就像近年来“韩流”席卷中国电视剧市场一样。一大批带有中国元素的数字电影自然而然地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终究会成为一股潮流与一种文化趋势,被西方所接收。
中国的数字电影在类型上琳琅满目但又显得杂乱无章,并没有明显的中国性元素与中国式符号特色。相比于我们,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电影的符号特色已日益明显,印度的“歌舞”、韩国的“唯美”、日本的“惊悚”都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我们要在争取更多外国人理解中国数字电影的同时,渗透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式符号。寻求文化共性,表达文化特征,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电影以符号的方式印入外国观众的脑海,达到情感上的共融,从而为中国数字电影进军国际做好铺垫作用。
对于数字电影,我国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建立了一些出口的专项资金和补贴政策。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众人分饼”、“好刀用不到刀刃上”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在继续加大融资力度的基础上,建立数字电影基金的评审机制。
基金支持是促进电影发展最有利的办法,而政府是基金得以健康延续良好发展的根基,只有这个根基越来越稳,才能为融资提供便利,才能对数字电影的出口有所刺激,是数字电影出口政治和制度上的保证。另外,我要重点说的是建立数字电影基金评审机制这个难题,我们的基金对于申请资助的数字电影项目通常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没有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字电影基金评审机制,一部电影申请了基金补贴,就要从影片的成本、实施难度、预计效果、可操作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综合评价与打分,最后确定基金的扶植数额。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全方位透明化地向公众及其相关影视单位公布扶持项目,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避免扶植基金的滥用。
我曾经在《解析文化软实力中的纪录片文化》[1]一文中提到: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关注与文化产业构成的“软实力”,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更是与日俱增。从数字电影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单凭数字电影的传播渠道,就可以确定其文化软实力的层次。
拓展主流媒体渠道,说白了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走进影院看中国数字电影而不是窝在家里看盗版DVD。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稳步地推进。首先,我们要寻求国际合作,强化合作力度。参与国际合作制片,有效地共享国际市场,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其次,我们要优化数字电影对外的产业链。任何一个产业只有形成了链条,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数字电影也是如此,我们要细化数字电影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强力打造一批专业的国际贸易公司、中介代理和媒介运营公司等。最后,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整合营销,整合营销是我们对好莱坞经验的成功复制,我们要把电影的宣传从单一的渠道扩展到海外推广公司和发行代理,打造华语数字电影的成熟路线。
[1] 徐诗航,杨紫薇,徐萌.解析文化软实力中的纪录片文化[J].新闻传播,2010(5).
[2] 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56.
[3] 穆德远.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4] 吕云翔.影视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4.
[6] 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7] 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 朱虹.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当代电影,2011(2).
[9] 赵梅芳.数字化电影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10]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