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萍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误区,很多教师都只注重写的教学,甚至认为听说读都是为写作铺垫的,这样做,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由于它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大部分人不会选择通过朗诵的方式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如果我们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朗诵加以指导,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就小学语文如何开展朗诵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小学生刚进入校园,对语文学习还是充满好奇心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需精心准备学生朗诵的内容,才能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诵教学。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可以细致揣摩,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并加以指导。
《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采用了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抒情手法,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段落对学生进行指导,“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表面看上去,这一段话只是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场景,实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寄情于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中,借助朗诵,想象并体会作者的心境,领悟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朗诵教学并不重视,而朗诵教学也绝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朗诵本身就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朗诵适合不同的文章,根据不同题材、主旨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朗诵形式,可以在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朗诵形式根据朗诵对象可分为单人、双人和集体,按朗诵分工还分领颂与齐颂。
例如,在课文《祖父的园子》中,“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这一段落中,教师可以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我”和祖父,在充分了解两人的情感变化后对这一段落进行朗诵,其余同学闭上眼睛倾听,真切地感受“我”对祖父的情感,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还能以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进行以后的学习。
朗诵教学在实施之初,老师和学生的自信心都不是很强,所以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朗诵作品进行展出或对优秀的朗诵者进行表扬,不仅是为了调动学生朗诵的积极性,也是对教师朗诵教学成效的肯定,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鼓舞。优秀作品的展出还能帮助同学们找出自身不足的地方,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诵水平。
虽然在朗诵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在一些同学身上发现进步较慢或教学成果不明显的情况,但我们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而忽视那一小部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学生的缺点。比如有的学生普通话不标准,但是他的音色也许很好,我们便可以夸奖他的声音好听,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有自信和动力矫正自己的发音,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语文学习的真谛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小学作为语文教学的起步时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朗诵教学。虽然朗诵教学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朗诵在掌握主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自身以及语文视野的发展就会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