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群
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语文老师可以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课文的主题思想结合起来,也可以与教材中的人物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还可以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1.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体裁非常多,不仅有诗歌、童话,还有寓言和小说。对于这些课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很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大江保卫战》主要记叙了在1998 年夏天,对长江的抗洪抢险过程中,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几百万军民英勇奋斗,取得了全面胜利的故事。语文老师在对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课文中描写战士们与激流作战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感受战士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精神,体会人民子弟兵那种爱祖国、爱人民和为了祖国和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从而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素材,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教材主题思想的挖掘来鼓励学生学会珍惜生活,传递生活的正能量。例如,《最后的姿势》通过写谭千秋老师在汶川大地震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而勇敢地献出生命的故事,表现了谭千秋老师的大公无私和他崇高的师德灵魂,体现了一位老师所应具备的爱与责任。
同时,还有《船长》这篇文章,写的是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 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这两位人物,都是在危难之际,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文章主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主人公临危不惧的品格和舍己为人的品质,同时,加入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熏陶。
3.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契机。语文教育中有很多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文章,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国榷》时,当学到《国榷》被小偷偷走了,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的情景时,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来启发学生去想象谈迁的心理感受,以及文中谈迁后来又是如何克服千辛万苦重新撰写《国榷》的,只有通过对句、词的认真体会,才能从中体会到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受到心理上的教育。再如《半截蜡烛》中,通过分析当时的危机情形,蜡烛马上就要烧到金属管时,杰奎琳是如何临危不惧,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机密情报的。从而让学生在心里被杰奎琳产生敬佩的同时,也能从心里受到启发,从而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
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非常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老师可以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剖析让学生明白是非道理,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可以通过对蔺相如这一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宽宏大度是一种对人对己都非常好的品质,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学会宽以待人。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了语文知识,也让其受到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语文老师可以很好地利用作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例如,在以《压力》为题的作文中,一名学生写到自己因为父母离异,自己和妈妈一起生活,他感觉自己的父亲可能以后就不爱他了,因此,担心老师和同学会因此而看不起他,而产生很大的压力。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老师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告诉父母离异并不是自己的错,虽然父母分开了,但他们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同时,老师和同学也绝对不会因此而看不起他,并鼓励他多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一段时间后,这位同学也就慢慢释怀了。语文老师通过自己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帮助一位同学走出心灵的荫影,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语文教学是渗透心理教育的很好途径,只要语文老师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