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几点尝试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老师

王 艳

龙玫译著《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提到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故事:一位语文老师问历史老师是否教历史,历史老师回答“我不教历史,教学生”。

以此类推,语文老师教语文还是教学生?文言文教学是教文言文知识还是教学生学文言文?答案是肯定的。文言文教学应重点提倡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情,也指体裁。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教学重点要有区别。

笔者探索尝试就不同的“材”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传授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引导青少年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华养分,增加文化积淀,传承古代文明成为当务之急。这个阶段的教学,笔者把文言文学习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推测词义

理解了每个词语的含义,整篇文言文的大致内容就一目了然。在处理“必细察其纹理”时,要求学生自己添加字组成词再连成句子,学生能说出“必仔细观察其花纹和肌理”,这是添字法。句中的“必”字可由现代汉语词语“必定”推出“定”的意思,这是换字法。“其”字可通过讲解成语“莫名其妙”的“其”推测出“它的”,这是古今联系法。当老师教给学生这三种推测词义的方法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揣摩推测,鼓励学生交流,甚至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解决。学生能很快克服初次接触文言文带来的高深莫测之感。

有的老师为了完成字词任务,采用串讲,结果是“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老师面对初学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耐心等待学生慢慢成长。

2.引导学生自读

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难免会有新奇感。新奇就会好奇,好奇就会探索,探索就有求知欲。其实,我们的学生对任何事物起初都有好奇心。因为有些老师欠缺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机械记忆,甚至死背译文,死背课文。老师付出死的教法,收获死气沉沉的学习气氛;老师付出活的教法,就收获生机勃勃。引导学生自读不失为激起求知欲的良策。人教版七年级的第一篇文言文是《童趣》,美丽而又奇特的童年体验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一切“趣”的源头。再说,“童趣”何止作者笔下之趣?趣事无穷,趣味无穷也。如果老师串讲,“趣”就会大打折扣。

3.引导学生看注解和使用工具书

先通过注解和工具书自译。圈点勾画,用不同符号把疑难问题标出来,一步步把长文章读短,再慢慢读长。用不同符号圈点勾画,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是锻炼学生耐心和细心的有效方法。在这个情境之下,教师只需要在教室静静巡视,在学生需要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即可。

二、八年级语文下册传授如何审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古代散文。有的显示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抒情的名篇。

这些名篇是培养学生审美的佳作,笔者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1.丰富学生感情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说作品中的一切描写景色的句子,读者都能从其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内心的愤懑,《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满井游记》中袁宏道的清闲,人们在赏析了这些经典美文之后,均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人既有七情六欲,又有悲欢离合。古人将一切感情诉诸笔端,字里行间挥洒自如,这种情怀是当今时代的学生所缺少的。

2.开阔学生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只能是古人的理想。学生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读万卷书”是空话,“行万里路”更难。

永州的“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岳阳楼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滁州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满井的“高柳夹堤,土膏微润”让学生尽收眼底。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饱览天下美景,这就是这个单元的价值之一。

3.引导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交流,使作者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通。学生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徜徉于美景之中,能够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范仲淹“古仁人之心”的博大情怀和高远境界,欧阳修的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心境,都能在不经意中尽情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在理解时,加入对写作此文时的背景资料介绍,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寻作者的各种情怀。

三、九年级语文上册传授怎样做人

法国启蒙思想家、折学家、教育家卢梭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均出自历史著作:《史记》之《陈涉世家》、《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三国志》之《隆中对》、《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出师表》。学习这样的文章不仅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鼓励。如果单纯熟读背诵课文内容、默写精彩语段,难免让学生有索然无味之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篇文言文失去了兴趣,无论它价值如何连城,终难走进历史感受其厚度与深度。

历史著作类文言文教学,笔者把卢梭的“教他们怎么做人”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1.引导学生靠近古人

古代文化离学生很远,现代文明离学生很近,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无能为力。想方设法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才是明智之举。

《陈涉世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反抗精神,陈涉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石破天惊,震醒了多少只沉睡的狮子!介绍这篇课文时,笔者并没有用过多的语言介绍《史记》。知道《史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人为数不少,能真正理解陈涉反抗精神的人不多。也许有人会批评陈涉自不量力山野村夫一个,这未尝可知。

在这节课上,笔者利用了初中生青春期的叛逆情绪,以激越的情绪说出“有人说叛逆是一种病,我要说叛逆是青春,是高贵的青春!青春不叛逆,更待何时!”此时,教室掌声雷动。当问到“如果你受到不公平待遇会怎么办”时,男生大叫“将反抗进行到底”。笔者故意用不信任的语气吐出“未必”二字。学生的不服输情绪再次被激起。“那就和陈涉比比反抗精神”的话音未落,教室已经想起雄壮的读书声。

2.引导学生理解古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事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可见,理解一个人很难,理解一个古人更难!心灵彼此靠近是理解开出的最灿烂的花朵。学生不理解唐雎的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就不能走进唐雎的爱国精神,认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是口出狂言的想法就顺理成章。当把日本侵略中国的残忍图片配上凄凉的音乐展示在大屏幕上时,学生明白了唐雎不畏强暴以死抗争,因为秦王包藏祸心,有了唐雎的视死如归,学生爱国精神的形成就不会太远。

3.引导学生佩服古人

《诗经·小雅》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诸葛亮能名垂青史,固然离不开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更因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何等的气魄才敢接受,何等的才华才能接受。学生敬佩诸葛亮,《隆中对》、《出师表》才能震撼他们年轻的灵魂。

四、九年级语文下册传授明辨是非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当时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散文类文言文教学,笔者把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观点,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1.跟着墨子学平等

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是墨子的政治理想,《公输》中的“造云梯之械”,一场战争一触即发,楚宋两国百姓面临水深火热。是制止还是冷眼旁观?墨子就是墨子——执著。“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墨子热心救世,奔走于诸侯国之间,力阻战争的爆发的形象跃然纸上。“必以为有窃疾也矣”,轻描淡写地置楚王于自相矛盾之地。

2.跟着孟子学仁爱

孟子仁的依据是民本思想——关注百姓,关注弱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强调“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是仁爱;《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举出事实说明出身贫贱、饱受艰苦磨难之后,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是仁爱;《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这也是仁爱。我们生活的世界负面消息太多,学生乃至老师,已经缺少“仁”的勇气和底气。学学孟子,学生或许能多点“仁爱”之心。

当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了孔孟的思想,学生离“仁”就不远了。正如198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为“光明从东方来”,我们的学生本来就是未来的主宰者。

3.跟着庄子学逍遥

逍遥的精华在于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顺从自然。在分数的压力下,学生过度看重一时的得失,有时迷失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极端的人以结束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惠子相梁》辛辣地讽刺了醉心功名利禄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是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庄子顺其自然是学生的指向标。

通过具体而深入的探究,我们能够发现庄子所展现的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志向高远的形象。他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他者的宽容等思想时时刻刻教育着世俗中的人们。其影响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过程中,也由于庄子对人生真谛的深刻体会而具有着鲜明的当代价值。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能塑造健康的人格,对其一生的影响何其深远。让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谐化的天人观和乐观的思维方式成为学生人生的主旋律。

五、常规教法贯穿始终

《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陶冶情操外,是否有办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1.注重一词多义的积累

任何一篇文言文中的字词,都要首先确定它的时代环境和在历史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本义,从而对语句作出合理的释义,再进一步推论出引申义。

文言文中一个字都基本可以看做一个词,而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比如“安”字,在“安求其能千里也”中是“怎么”的意思,在“衣食所安”中是“养”的意思。又如“备”字,在“前人之述备矣”中是“详尽”的意思,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中是“具备”的意思,在“犹得备晨炊”中是“准备”的意思。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明确本义、选准义项的能力。

2.比较分析古今异义

分清文言文字词古今异义是掌握古代汉语的核心。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古今词义相同和不同之处,要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曹刿论战》中“牺牲”古义是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利益;《出师表》中“卑鄙”指身分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变为厚颜无耻之意。

如此种种,要注意比较分析古今意义的不同。还有一点,要避免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误会为双音词。如“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子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是两个单音词;尽量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字都看作一个词,这样比较容易防止望文生义和一知半解。

3.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融会贯通

上课专心认真与教师互动,努力听讲和认真记笔记,当然是学生的本分。不过单靠勤奋并不能完成学习的实质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所学,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自主学习的境界与层次。

大多文言文课文对某些字词和语言现象都作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学生在上课时也在教师引导下分步分类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概括。

以上五点尝试,指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全部教学内容。“初中文言文承担着培养初中学生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任”,有些常见的文言文教学内容还得贯穿始终,比如朗诵,既是教学方法又是教学内容。

宋代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代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代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均表现了“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笔者将此套用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思——教索——教悟”的三重境界。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会背与会默写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