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与小说主旨表达探微

2015-08-15 00:50郭真
语文学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政客曹雪芹主旨

○郭真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和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引起了人们不断研究和深入探讨的兴趣,从而形成了“红学”这一专门的学问。关于小说主题的讨论,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索隐派的主题说”、“新红学派的自叙传说”、“色空说”、“爱情主题说”、“政治历史主题说”、“封建家族衰亡史说”、“悲金悼玉说”、“反封建主义说”、“子孙不肖后继无人说”、“为受压迫妇女鸣不平说”、“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说”、“封建贵族的挽歌说”、“双重悲剧说”、“盛衰聚散说”等。

由于小说本身蕴含了深广的历史文化,加之其作者曹雪芹在揭示这部巨著的主旨时采取了“混淆视听”的手法——他不仅没有言明主旨,而且还在读者理解探求主旨的道路上布满了重重烟雾,因而关于小说主旨的探讨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小说《红楼梦》的反复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作者曹雪芹往往通过诗词说些小说主体描写文字不能说的话,常常是借题发挥、微言大义。《红楼梦》的主旨并非像小说开头宣称的那样“毫不干涉时世”、“大旨谈情”,而是“伤时骂世”,红楼梦诗词将这一点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一、伤时

《红楼梦》诗词表现出了“伤时”的悲剧主旨。曹雪芹生活在清代王朝的乾隆年间,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作者已经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于现实,想要通过“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残破,根本无法补了,因而他本能地发出了“无材可去补苍天”的悲叹。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第一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样就势必如恩格斯所说的:“就不能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而行动;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第一,红楼梦诗词表现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悲剧。小说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中的《收尾·飞鸟各投林》,就概括地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急剧变化和最终一败涂地的结局,即“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以食尽鸟飞,唯馀白地的悲凉图景预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灭亡。我们知道贾府这个大族是与封建王朝同时兴旺发达起来的,它与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集团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可以说,荣国府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荣国府的必然灭亡预示着封建王朝的必然灭亡。所谓“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红楼梦曲·聪明累》),不仅是对贾府盛衰遭际的悲慨,更是对封建王朝必然解体的历史趋向的形象比喻。

第二,红楼梦诗词表现了“红消香断”的人生悲剧。《红楼梦曲·引子》明确说出了,“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第五回)。金是薛宝钗,玉是林黛玉。实际上,这里是以薛林为代表,将《红楼梦》的众女儿都包括在内。且不说预示着十二钗命运的《红楼梦曲》的内容,单说这十二个曲名就将这些女子的悲剧一一点出。宝钗的一首曰《终身误》,指她空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终身寂寞。黛玉一首曰《枉凝眉》,指她泪尽而逝,悲愁无用。元春的一首曰《恨元常》,暗示元春繁华短暂而早逝。探春的一首曰《分骨肉》,是指与骨肉亲人的分离。湘云的一首曰《乐中悲》,指她的美满婚姻好景不长。曹雪芹从钗黛的悲剧引申转移到“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亦即大观园中所有女子的悲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流落为尼、有的终陷污泥,一个个玉残香消、风飘云散,演出了一幕幕凄婉深沉而又血泪斑斑的人生悲剧。

二、骂世

红楼梦诗词,鲜明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骂世”的主旨。曹雪芹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充满了怜悯的情感,因而他有“伤时”的一面;同时他又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生活的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实,因而他又有“骂世”的一面。

第一,红楼梦诗词揭露了封建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宝玉的《姽婳词》就是这样的诗词(第七十八回)。它以恒王与林四娘的传奇为引子,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的统活集团“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天子的“惊慌”,文武的“垂首”将统活者的外强中干、昏庸无能暴露出来。此外,作者曹雪芹还一针见血地将其根源揭示出来。小说第四回中提到的《护官符》,可谓是作者的一个创举。它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极富写了出来,所谓“白玉为堂金作马”。然而作者的目的却没有止于此,作者想要借它来揭示更大的道理即: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这就说出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四家之间不但在姻戚血缘上有联络,更主要的是他们在政治上已结成了利害荣枯、休戚相关的一帮。他们的“荣”和“损”实际上都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势力和那一派势力斗争的结果。他们正是为了建立这种政治上“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关系才相互之间“连络有亲”的。四大家族是如此,四大家族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是如此,可想封建统治阶级的集团内部亦是如此。最高统治集团不是靠着才能与智慧管理国家,而是靠着相互的扶持和照应占据着统治的位子,这也难怪他们事到临头只会“惊慌”和“垂首”。至此,红楼梦诗词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来。

第二,《红楼梦》诗词辛辣地讽刺了追名逐利的政客。贾雨村是小说《红楼梦》中着重刻画的政客代表。他在小说的开头出现时就因贪污被革职,然而他却并未从此接受教训而改邪归正。相反,他仍处心积虑、伺机再起,一旦得志便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走得更远,最终“致使锁枷杠”。曹雪芹对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小说第二回的《智通寺对联》:“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寺名“智通”,大概是说这副对联所说的人生道理只有智者能通。其实,利令智昏往往很少有人能悟到,政客们“缩手”与“回头”的时候往往就是“无路”的时候。作者通过“已翻过船”的贾雨村的眼睛看到此联,更深刻地讽刺了政客们不知悔改的本质。

在小说第三十八回中,薛宝钗的《螃蟹咏》是又一讽刺封建政客的代表作品。全诗讥讽的犀利锋芒集中于第二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它不仅作为小说中贾雨村之流政治掮客、官场赌棍的画像惟妙惟肖,就是拿它赠给历来的一切惯于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两面派也是非常适合的。他们总是心怀叵测、横行一时、背离正道,结果都是机关算尽,却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即:“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所以小说中此处特地强调:“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骂得痛快’”。至此,红楼梦诗词鲜明而深刻地将那些唯利是图、机关算计的封建政客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综上所述,红楼梦诗词,鲜明而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向,将随着它灭亡的特有的那个阶级的人物命运描绘了出来,从而表现了《红楼梦》的“伤时”的主旨;同时它深刻而透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和衰败,犀利而尖锐地揭露了封建政客的不择手段、处心积虑,从而表现了《红楼梦》的“骂世”的主旨。可见,红楼梦诗词将小说原来较为隐晦的“伤时骂世”主旨明朗化,是小说主旨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谢敏.《红楼梦》诗词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3]徐晓婕.《红楼梦》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4]闫春宇.从黛钗诗词看《红楼梦》的文化蕴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张琦.《红楼梦》诗词翻译中不同叙述视角对意境的作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S2).

猜你喜欢
政客曹雪芹主旨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主旨演讲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辜鸿铭戏弄民国政客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
↑政客的祈祷
政客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