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春 王文睿
(1.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72;2.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2003 年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提出了“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政策,自此许多大学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前期在本土高校接受教育,后期达到一定外语语言水平及其他相关要求将可能进入外国合作高校继续深造。从事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往往是中方与合作方共同协商制定,因为外语学习的需要,加大了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量,一些课程被压缩,甚至被取消了,但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依然保留大学语文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该怎样上?笔者认为,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三方面的教学:即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修养教育。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目前国际上学习汉语、汉文化的国家和个人越来越多,以孔子学院的发展为例,“从2004 年3 个国家3 所孔子学院起步,截至2014 年8 月,全球已有123 个国家设立465 所孔子学院和713 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 万人。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①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孔子学院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留学生同样也应该承担起宣传、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加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编排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万变不离其宗,都以古代经典为重头戏。教材中,中国传统典籍分类中的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著作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好载体,体现着典型的中国文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逐渐领略、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他们走出国门后,将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形象大使。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感情。”爱国主义一词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产生了。《战国策·西周策》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判断,《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每一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文学中,爱国主义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诗经·秦风·岂曰无衣》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国家面临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全国人民昂扬的斗志和共同抵御外侮的团结战斗精神;《民劳》《十月之交》《正月》等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诗经》之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作品更是难以胜数。屈原、曹操、杜甫、岑参、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以他们的爱国主义作品感染着后人。鸦片战争后,外邦的入侵激起中国各族人民的反抗,这使得爱国主义作品呈现出崭新的内容。今天世界形势纷繁复杂,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坚定地爱国主义信念。2013 年10月21 日,习近平在《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恳切希望留学生“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他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1]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出国后,面对国外的种种诱惑和种种复杂环境,怎样保持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无国界,人是有祖国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的重任。
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是以走出国门为学习目的的,走出国门的大学生,表面看似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实际上他们不仅代表着个体形象,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说,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十分重要,而大学语文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直接的途径。
首先,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崇高的人格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的崇高人格等。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大学语文教学还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修养教育的责任。中华民族乃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三千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不仅为亚洲各国人民所崇尚,也早已为西方世界侧目。遗憾的是,近当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经济大潮的到来,一切向钱看成了许多国人追求的目标,社会越来越浮躁,道德水平严重倒退,礼仪文明抛之脑后。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因此从自身做起,提高道德修养素质,发扬传承传统的礼乐文化,是炎黄子孙的义务,更是海外学子义不容辞的重责。即将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来说,必须上好礼仪修养这一课。在这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无疑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注释】
①《东方早报》:2014 年9 月28 日,第A02 版:大新闻。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