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挖掘语文课堂之“美”,以此丰富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通过分析字形以求本义,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巨大魅力。
例如,《岳阳楼记》一文中,在解释“沙鸥翔集”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探求“集”字的本义。课堂交流时,学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隹”是“鸟”的意思,篆字“集”上面是三个“隹”,下面是“木”。“独鸟曰止,群鸟曰集”,“集”的本义是“群鸟栖息在树上”。学生脸上写满惊叹,汉字之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再如,“再接再厉”一词,学生很容易把“厉”误为“励”,笔者便借机安排学生查阅《成语词典》、《成语故事》等资料,弄清楚这个成语的来历。当学生明白这个成语与“斗鸡”有关时,脸上流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同时也为汉语言的巨大魅力所深深折服。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人的名、字、号当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个性特征和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每学一篇新的古文,笔者都会提前安排学生在预习时查阅人物生平,特别要求弄清楚作者的名、字、号,并写出一两句自己的评论。在课堂交流中,学生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可见父母的一片苦心,希望孩子一生平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杜甫,字子美:可以想象,年轻时的杜甫,应该是一个“帅哥”。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子呼来不下船,自称臣是醉中仙。”原来李白真的是超凡脱俗。这种课堂交流是轻松愉悦的,也是充满智慧的。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古人变成“熟人“,历史不再遥不可及,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原来如此鲜活地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流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成为学生丰富而珍贵的精神食粮。教学中,笔者总是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直至烂熟于心。然后在课堂上举行“诵读会”,让每位学生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例如,朱自清的《春》,学生在交流中是这样说的:
“盼春图”,欣喜而不亢奋,热切而不急躁。
“春草图”,好惬意,好轻松,好温柔。
“春花图”,热闹而繁华。
“春雨图”,温馨醉人,仿佛妈妈的怀抱。
“春风图”,最细腻,最滋润,最飘逸。
同学们或诵读,或点评,或倾听,或沉思。不知不觉间,大家仿佛走出了教室,正漫步在生机盎然的江南。
再如,《出师表》一文,在同学们熟读成诵之后,笔者便组织大家交流心得体会。
诸葛亮不忘知遇之恩,对刘备忠心耿耿,更有兄弟情深。
对刘禅千叮咛万嘱咐,正如朱自清的慈父一般。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太不容易了。
事无巨细,安排妥当,这才放心出征,诸葛亮像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
带着这种种体验,回头再诵读文章,有感动,有感慨,更有的学生忍不住潸然泪下。
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这些名篇佳作,必将伴随学生一生,时时滋养每位学生的心灵,充盈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作文课上,除了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之外,笔者总是强调: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唯有真实,才有直击灵魂的力量。
每次作文讲评课,笔者都会挑选有真情能感人的文章或片段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感悟“真实”的魅力,体会“真实”的力量,懂得“真实”才是“美”。
例如,进行课堂作文“我的________”时,有一位学生以“我的学习桌”为题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也有一张学习桌,是爸爸今年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这张桌子只有三条腿,油漆也脱落了一大半,但是我很珍惜,因为这是我的学习桌”。
批阅作文时,笔者如受重击,眼圈发红。课堂上交流时,笔者仍忍不住鼻头发酸,声音哽咽。学生们更是为之动容,为之唏嘘。
有学生点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复的修辞,明白如话,却催人泪下。因为作者写的是自己真切的体会,真实的经历。
再如,有位学生写“我的爸爸”,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爸爸每天晚上都要八点多才回家,吃饭的时候,他喜欢喝点酒。我问过他为什么要喝酒,他说这样可以解乏。吃完饭以后,他经常蜷着身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我从来不叫他上床,我知道,他太累了”。
很难相信,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面对生活的困境,能够如此地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而面对这样朴素而生动的文字,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笔者相信,当学生们用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时候,当他们在课堂上分享着这些直逼灵魂的文字的时候,他们正在一步步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他们的精神家园,也因此而越来越丰盈充实,澄清透彻,坚不可摧。
语文课堂教学之“美”,美在文字,美在传承,美在真实,美在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