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秀
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浓缩积淀在其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因此,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应该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作为教者,传授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可是网络时代,学生写字的机会少了,对汉字的原意、成语典故的出处知之甚微,学文言文时直呼头疼。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让他们知道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同时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笔者还向学生讲述了一些关于汉字的有趣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让学生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感觉汉字很神奇。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错字逐渐减少。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是在春节即将来临之季,笔者结合“对联”专题,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们在过年时用放爆竹、喝屠苏酒、迎红日、贴春联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感悟民俗文化的美妙。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了解中华古老的文明。课下,学生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他们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让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让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应有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中让学生树立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一首好诗一篇好文章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教学《过零丁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精神的人很多,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吗?”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焦裕禄到孔繁森……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发言过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这些人确实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该怎么做呢?”这一问,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去思考。相信,经过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多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们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于学生心中。
在讲授《长城》专题时,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才能后,笔者插入介绍京杭大运河让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历史、重大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和建筑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了解大运河和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