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萍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古有“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说法,其中“吟哦讽诵”是指放声朗诵,并在流畅、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在朗诵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绪,品出文章味道。本文基于此点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法的应用,希望能够继续推广应用诵读教学方法,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这同样也适用于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前导入环节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利用动人心弦而且精彩新颖的课前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与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从而为其打开了一扇想象的窗户,通过想象将教材内容刻画在脑海中,顿生感悟之心。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让学生们反复多次齐声吟诵这首诗的同时,笔者还准备了课前下载的三峡奇伟雄浑、壮丽险峻的景色图片,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们。学生们一边吟诵诗文,一边欣赏三峡瑰丽景色,能够很轻易地将自己代入课堂情境中,并且将诗中的夸张奇想与美丽飘逸的景象描绘相结合,其对于三峡之美、三峡之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笔者进而引出本节教学,先朗读文章的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然后用通俗语言解释此段大意,强调文章对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特点的描述,接着要求学生们齐声朗诵整篇课文,自此过程中学生们对于三峡之感更为深入、贴切。而在读到“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时,有不少同学不由欣然一笑,因太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之句而颇有会心之意。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是师生实现互动的过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使之变得喜欢语文,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活动。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出融洽、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以《核舟记》一文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准备画具,然后在课堂上诵读并了解课文,基于个人理解来描画“核舟”,学生们纷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不少学生发现难度太大,因此纷纷要求多看看书、多读几遍课文后再开始画。笔者适当通融,答应了学生们的要求,在对文章大意作了进一步阐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力图通过诵读课文来了解核舟,其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于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并未做出过高要求,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一定古诗词鉴赏能力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组织开展古诗词鉴赏讲座,以便于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通过诗词鉴赏讲座向学生介绍各类诗词鉴赏知识,讲述人文情怀。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体现了作者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互道珍重之情;《长恨歌》则体现了君王与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爱情。此外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体现了作者意欲驰骋疆场、抗击侵略的豪迈情怀;而他的另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体现了他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上阙中“日有所思”,下阙则“夜有所梦”,作者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煎熬,独为亡妻一人,其对于妻子的爱恋与怀念可见一斑,而开篇也由此成为千古名句。通过上述各种诗词解读,教师将价值追求及生命意识介绍给学生,并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背景音乐,或者带领学生现场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对其中蕴涵的情感有了深入体验,从而在体悟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积极性,以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其视野得以拓展,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与探索的好奇心。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为例,笔者结合学生较强的好奇心,讲述了岑参的志向与功绩,然后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岑参第二次出塞,恰逢其好友武判官调职归京,于是一对好友在轮台把酒话别,塞外八月已然飞雪飘飘,雪花在大风吹松下漫天飞舞,俨然满树梨花绽放的样子,这样寒冷的天气即便穿着狐裘也冰冷难耐。分手之时,目睹大雪封山,作者不由生发出雪地行路之难的喟叹,继而在好友消失在茫茫雪野中以后回返住处,即兴写出这首诗作。学生在听完这个故事后显得兴趣颇浓,因此在诵读过程中不自主地想象笔者所描述的场景,将其相互结合,从而收到满意的诵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吟哦讽诵承载着诸多要素,且富有希望与活力,同时也承担了更多期待、更重的责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善于从不同方面着眼推动诵读教学法的应用,重视课堂诵读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并且应对古诗词教材内容予以充分利用,在诵读古诗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语文鉴赏能力和应用能力,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其诵读水平及语文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