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之媛
在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革新与发展,但还是会在无形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作文教学缺乏生活化的气息,使得本该洋溢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变得令人乏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不断的观察与感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真切的生活体验,然后将其运用到作文的写作上。在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之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明确其观测的重点,即注意生活语言积累与生活素材积累,从而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观察生活,进而提高生活观察与体验的效率。
例如,在《我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明确该课作文教学的目标,即按照时间与空间的顺序完整的叙事,在叙事中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在这种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周围发生的事件,体会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双方的人物以及整个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这种完整的生活事件的发生变化中体会其内在的原因,因而能够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与感受。
《我的故事》作为一篇较为典型的记叙文,学生可以先将其印象极为深刻的事件作为写作素材,如第一次游泳、第一次一个人去郊游、第一次骑单车等,然后去定位其发生的时间,在其很小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小就能做这些事情,这就涉及到事件的原因即“我”的内在情感与意志,在这种精神与意志的使然之下,叙述整个事件的过程与结果,“我”克服了哪些困难和挫折,使文章的情节真实而又跌宕起伏,最后综合概述,画龙点睛,进一步升华文章的主旨。
生活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个人的一生便是一张纸,人们自出生之后,就开始在这本无字的纸上尽情地挥写,而这种挥写的动力的最初出发点,则是人们在品读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与启蒙期同时展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他们具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初涉人世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怀有极为敏感的心理感受能力,在这种与生活相处和冲突的过程中,他们出现了真实的情感,即痛苦与快乐、烦躁与悠闲、窘迫与奔放、焦虑与愉悦等。这些真实的情感成为他们在写作上的一大优势,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
例如,在《感恩的心》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朗读肖川的作品《让我们的心灵多一份感激》来导入新课,开章点题,明确作文的情感基调。然后播放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品读文章,一边回忆在其生活中的感激的素材,寻觅产生感激情愫的原因与细节等。然后教师在明确几点注意事项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等。通过这种启发、引导、烘托的作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使学生书写来自心底的最真实的声音。
思考是写作的核心与关键,必须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考能力。生活中不乏亮点与斑斓,对于某些人来讲所谓的空洞乏味,只是其缺少思考的大脑与发现的眼睛,同样生活化的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思考与反复品读。此外,在小学作文写作练习之中,深度思维与感悟同样重要,其可以进一步挖掘蕴含材料之中的内涵,使学生的作文变得更有深度,强化文章本身的蕴意与核心,借助学生这种潜在的隐性思维将学生的内在思维语言转变成优秀的外在文章语言。
例如,《有感而发》的写作指导,鉴于本课的要求是启发学生做到真情的流露,思想与灵魂的精华升华,在此篇作文习作中,语文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此文章的结构,即“有感而发”包括叙事、写感与明理三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在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以来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记忆深刻,分析并思考这些事情让你难以释怀的原因,围绕这些事件展开真实的情节叙述。有些学生写感秋伤怀,看到落叶飘零心生凄凉之意,这通常是学生的普遍感受,老师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在落叶的同时,树上结满了成熟的果实,即在失去的同时还有收获等,使学生深化对生活事件的感悟,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写作源于生活,其高于生活的部分得益于作者对其思维的升华与艺术的创造,写作离不开生活的体验,否则只能沦为无根之草、漂浮之萍,所以必须强化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启迪学生运用最真实的情感,结合生活的实践体验与情感感悟,以天然之笔,绽放清水之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