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虎
每个小学生的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对待这些个性迥异的学生,否则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课堂的效益。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而应尊重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分别采取引导、鼓励、启发等不同的态度,才能使课堂生动、有趣。
比如,教学《虎门销烟》,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你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没等大家举手,有位同学下面嘟嘟囔囔道:“轰隆一声响,鸦片倒光光。”引得其他同学偷偷在笑。我没有简单、粗暴地批评他不守纪律,而是说:“脑筋转得快,话也说得快。”听了老师的话,他既高兴又有点难为情。此后,我根据他反应快、爱发言的特点,经常提问他,多让他评论别人的发言。使他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然后,我鼓励那些胆小、内向的同学:“你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吗?”又启发那些常丢三落四的同学:“你能讲清销毁鸦片的步骤吗?”我觉得课堂上尊重差异,采取因人而异的态度,促进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又如,我教《三顾茅庐》一位学生说:“老师,刘备请诸葛亮这样的奇才,怎么能不带一份大礼呢?”他这么一说,还着实让我愣了一下,现在的国情、人情、民俗给学生的影响太大了。怎么办呢?不给予解释和引导,只会让他错误的思想继续蔓延,并且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发动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后来,通过学生正、反两方的激烈争论,使学生明白刘备求贤若渴,带了钱财大礼,反而让诸葛亮误会自己是市侩之人。
这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机点拨,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可谓“一举两得”。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水平是随着人的个性发展而向前发展的。设计课堂思维训练不能停留在某一思维发展水平台上,否则将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程度较低的学生,提一些较易的问题,他能答得好,予以鼓励,就能调动其积极性;对程度较高的学生,提一些较难的问题,他能答得好,不但促使他深入钻研,对全班学生也有启发。正如《学记》所谓:“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正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说的教学之道,也正是提问之轨。
我教《虎门销烟》第三节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工人们销烟是分几步完成的?书上没有说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而是用几个词把这三步巧妙地连了起来,同学们知道是哪几个词吗?为了表示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等句式把它们连起来。请同学回忆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完成哪些事要分三步以上来做?练习说一说。
这些问题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坡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感受触及到,都动起来,使他们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课外练习设计既要同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个性发展。因此,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完成练习,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教完了《说勤奋》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司马光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由“警枕”你联想到了哪些关于勤学的成语?这样的练习就兼顾了各类学生的能力,能力强的可多答一些,能力弱的可少答一些。教《“科学怪人”》一文,让学生把“科学怪人”的“四怪”内容画成连环画;教《三顾茅庐》,让学生搜集一下有关诸葛亮的许多故事,然后在班队会上讲诸葛亮故事会;教《陶校长的演讲》,及时抓住学生对演讲这种形式感到新奇这一兴奋点,组织他们每天一讲。这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颇富有情趣的练习自然把学生带入了对课文的回味中,为他们抒发情感创造了条件,很容易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既有利于巩固知识,又有利于发展个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前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指出:“对儿童教学和教育的成绩,决定于教师对他们差异估计的程度如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要熟知“个中三味”,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