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奇
C
57
东方美学的基质在于简约、自由、合心性。
具体而言,一是虚静为本:澄怀观照,空纳万境,静了群动;二是以少胜多,不以多为多;三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师造化,自然为大美。
58
西人庞德(美国意象派大诗人)曾说过: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价值。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点:其一,相当于汉语中的“质有余而不受饰”,线条是质,色彩是敷彩之饰,质地之美胜于敷彩之美;其二是强调单纯美的价值;在这里,单纯不仅是一种美的风度,更是一种美的力量。
59
艺术作品终究还是要“以小见大”。
现在大家都争着画大画,写“大字”,所谓“鸿篇巨制”,所谓“视觉冲击力”,不能说全是“虚张声势”,但也大体不过如此。
物态空间的小,不妨成就精神空间的大;没有精神堂庑的深远广大,你画到天上去也没用。
60
将形式翻转为内容,并和内容一起,成为审美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乃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根本分野。
然而在当代艺术进程中,出于急功近利的驱迫,不少艺术家将这种翻转弄过了头,以至于使形式替代内容成为唯一的审美本体,沦为或观念演绎、或纯技术性操练的花活,丧失了艺术作品应有的人文底蕴。
61
就东方审美特性而言,我们似乎更亲近于对美的渗化作用的接受,而非对美的震撼力的强求。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审美感受里求得是入清境而洗身心,澄澈寸衷,忘怀万滤,而复归自然性情、山水中人。
古今国人将“静穆美”视为审美活动的第一要义,不是没有道理的。
62
所谓“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人与自然的背离。而读山水画也好,赏风景画也好,只要读出赏出这种“倦鸟归林”、“天心回家”的感觉,那就一定是对路数的了。
63
何为“笔墨精神”?
没有功利的驱迫,也没有观念的焦虑,只是以心养墨,以情养笔,本真抒发,悠然神会。
由此心境所生成的笔墨,在作为一种独特的笔墨形式存在的同时,也便获取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的形式,一种对自然、人文、生命、生存之体验的深厚而独到的感知方式。
64
西洋名家席勒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古今中外,凡艺术,一是要以其美而养眼,二是要以其意而感心。美可技得,意须神会,而神会何来,大概多源自“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之“游戏”状态。
65
一位熟悉的画家曾多次向我谈到他画画从不“吭哧”,这是北京土话,就是“不累”——发乎于心意,率性于笔墨,不为任何此外的什么所羁所绊所累。
我曾多次观赏这位画家作画,常有看儿童游戏之感,那一份自由、洒脱和迷醉似的投入,简直让人着迷——以画察心,那心是那样舒放而又沉着,旷达而又凝定,静而狂之,出而入之,如赤子又如老者,更如自然之风的律动、树的呼吸,全无营构造作之痕,最终抵达一种可称之为“有深度的游戏”之境界。
66
无论古今,所有真的艺术、好的艺术,皆生于修行而非造作和经营。
67
小孩的笑最是单纯感人,但成人学不得,一学就假,原因是孩子那点笑中,实则已包含了小小童心全部真诚之生命内容,这“内容”成人早已丢失找不回来的。
68
为艺术,最要坚守个我的追求。
笔缘本心,情缘本真,将雄强进取之势转而为恬淡自适的生命形式,深沉静默地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不再有身外的牵绊,只在生命诗意与笔墨寄寓的和谐专纯,而乐于咫尺之间一臂之内挥洒个在的心声。
69
有如最高的美学即是最高的道德,而最淡的笔墨即是最纯的心性。
70
“至味则淡”,但必须是诗意的淡。
近年画淡墨的画家不少,但能以气质之素宁、心境之淡远而应和淡墨之“清洁”之“典雅”且出诗意者,却是不多。
71
不入清秋,不知天高云淡。
中国笔墨中多有野逸、朗逸之美,而能得秋之清逸者,或方能进入另一层境界。
72
作为一个真诚的艺术家,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其艺术人格,知道自己只能做什么和只能怎样做,以纯正的品性和独立的主体去探寻和获求个在的艺术风格。
正如生命有时不堪承受之轻,艺术也有时不堪承受之重。“道”“艺”之间,孰轻孰重,在多元语境下的今天,实在需要另一番掂量和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