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秋华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来源于民间的生活用品,经过历代能工巧匠制作演变,在继承传统紫砂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高雅独特,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厚朴雅致,湿润凝重。其造型古朴、质坚内用,为当今上流社会文人雅士宴饮斗茶之名贵器具,成为中国茶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据研究考证,神奇的紫砂,由于材质的优异性,内外不施釉的特点,泥料中含铅量稍高,玻璃相少,线眼系数比瓷器略高,有一定的气孔率等特点,能克服冷热温度差所造成的应力,寒冬用沸水注茶不会炸裂,用以烹蒸不会胀裂,使用不炙手等特点而誉满全球。
很多人对紫砂壶的制作颇感兴趣,紫砂壶的成型方法与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成型方法完全不一样,前者用打身筒的方法,后者是用拉坯的方法。据《阳羡茗壶系》中描写金沙寺僧的作壶方法是“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之后供春也效法寺僧“茶匙穴中,指掠内外……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按照当时的说法是先将整块的泥,用匙之从中间刳空,形成一个外形,然后装上把、嘴、盖。在刳空的过程中,没有别的工具,只有用匙子,不断用手指掠刮表面与内壁。为了保持壶的整体不变形,仍须不断按捺。这是古代人的制壶方法。
紫砂壶成型的方法不外乎“打身筒”与“镶身筒”两种。“打身筒”成型法是先将熟泥开成一定大小,长短,厚薄的泥路丝,再将泥路丝打成按器皿要求的泥条、泥片,用墙车矩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阔度,旋出器形的口底及围片,把围片粘贴在转盘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围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在圆筒内,右手握拍子,自然地向圆筒拍打过去,逐步收口。一般先拍器皿底部,待口收到与尺寸相等时,用脂泥把底粘接于底部,翻过来,用竹片拍去掉底部粘接多余的脂泥,然后开始拍打器皿上半部,拍到口径符合要求时,再用脂泥粘接口满,制成一个类似球鼓形体的空心壶身时,再做其它附件。
方器皿的制作,一般是用“镶身筒”成型法,先将泥路丝切割成一个方形泥块,再打泥片,按照尺寸裁定,用脂泥镶接成方形或多边形的身筒,最后按打身筒方法装上其它部分。经过勒、刮、挖、光、琢、镌、捏、塑等,每件作品的问世,都耗费制壶者很多心血,经过道道工序,才留下传世佳品。
紫砂壶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经过成型精加工来求得。由于加工精细,烧成后壶盖任意调换方位,都能与壶口相吻。
紫砂茶壶的传统手工制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特别的工艺和文化内容,它成形于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代艺人的继承、发展而成为一套完备有序的手工技艺。紫砂茶壶的制作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完成创作,因而带有丰富的个性特征,其手法也因人而异,使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
紫砂壶的制作方法会由于操作时每个人技艺的高低,制作出的作品会不相同。紫砂茶壶的制作方法虽然繁复,但细心发现,仍有一定规律。紫砂壶造型形式丰富多彩,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旷神怡,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更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
[1] 《紫砂精壶品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