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晋华
(平顶山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平顶山 467000)
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了第一门真正的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CCK08。2012年,国际MOOCs建设迅速升温,我国一些高校也于同年开始了 MOOCs建设。国外的 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的果壳网等,将MOOCs这一教育领域的划时代变革呈现给了大学生,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显得更加紧迫。
至2014年10月,美国的Coursera、Udacity和edX是世界上发展最迅速、注册人数最多的MOOCs机构,三家机构总注册人数近800万,Coursera建设课程822门,Udacity建设课程57门,edX建设课程 329门①。目前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也建立了MOOCs学习平台。这些国家建立的MOOCs学习平台,大都采用xMOOC模式,即强调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深层互动[1]。从这些学习平台的注册情况看,“大部分参与者来自北美和欧洲,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参与者极少(如果有一些的话),少数来自东南亚”[2]。可见,语言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参与MOOCs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已有近 10所高校或建立了自己的MOOCs平台,或加入了美国三大 MOOCs平台,为其提供课程。我国还有20余所著名高中与研究机构合力将MOOCs从大学延伸至中学。2013年开始,国内学者对MOOCs进行了大量研讨,并努力将其与中国大学教育现状进行有机结合,以寻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但是,作为新兴事物,MOOCs在中国引发风潮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盲目跟风现象。普通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是教学设备保障、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水平,还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都无法与985学校或211学校相比,因此在将MOOCs纳入课程体系中时,应有所选择,循序渐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因此其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对口,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地方行业需求一致。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随院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而调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看,MOOCs的出现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MOOCs在2012年大发展之后,吸引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但中国学习者所占的比例极小。果壳网针对中文用户的“2014新版MOOC学习者报告”,通过分析回收的3300份有效问卷发现:MOOCs学习者中,18―22岁的占40%以上,排在第一位;MOOCs学习者的地域区分明显,粤、京、沪、苏、浙排在了前五位;非MOOCs学习者中,“语言困难”排在了“没有学习MOOCs主要原因”的第三位(占17.5%)②。不难看出,在校本科学生是MOOCs学习的主力,但英语应用能力是影响他们学习MOOCs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值得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者深思。
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3]52。MOOCs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也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室为知识传授地点,以课程表为教学运转指针,以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试卷测评为主要评价手段。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被管理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没有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选择权。
MOOCs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大学英语提供了多种个性化选择。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所学科目(如果壳网的大学英语写作、大学英语口语、高效写作秘诀等),而且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MOOCs学习打破了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单向知识灌输,将英语学习变成了多方向、相互交叉的学习行为。如果学生体验了MOOCs的全新学习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难免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随之做出积极有效的改变。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课内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拥有课堂的话语权[4]。教师借助课本、教案和作业,推动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之学生无法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难免出现被迫和应付的心态,以致很多教师都有“推不动”的无奈之感。
MOOCs以微视频、论坛讨论等方式,呈献给学生一种全新、多彩的学习方式。在MOOCs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推动者”,而是主动的“拉动者”,不仅能够使自己进步,还能够通过讨论拉动其他学习者共同进步;教师不再将知识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所有潜力多方向、多渠道自主搜索所需知识,即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帮助学生以合理高效的手段获取所需知识的协助者。因此,面对MOOCs,大学英语教师若想不被“抛弃”,就必须转变角色,调整定位,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一般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测试,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闭卷考试及口语测试。无论期末考试采用何种形式,无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如何,学生只有达到及格标准方可获得对应的学分。
目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已无法完全适应MOOCs的发展形势。以国际MOOCs机构Coursera为例,美国教育协会于2012即开始评估其部分课程是否可列为学分课程,并于2013年宣布有4门课程品质卓越,建议各大学考虑采用,并将其列入取得学位所需学分内。2013年10月10日,作为我国第一批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平台的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各大学间与MOOCs相关课程学分的互认工作已进入探讨阶段。目前仅果壳网MOOC学院就提供了28门大学英语相关课程,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情况完全可以被纳入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成为其获取学分的部分依据。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重构,从重“人文性”“文学性”转变为重“技术性”“应用性”[5]。同时,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MOOCs结合,充分利用MOOCs平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学术型、综合性大学有较大区别,前者培养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后者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学术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教学模式。为了实现高技能、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听、说、读、写、译”并重,转变为强化运用和提升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且能够自我提升。借助 MOOCs平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能够实现更好的改革与重构,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与国际先进大学有较大差距。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有更高的期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教育资金投入、师资力量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大的学习需求。MOOCs平台的发展,打破了大学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免费接受世界顶尖大学著名教授的高水平课程教学。借助MOOCs平台实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重构,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将基础性、通识性语言知识与专业性语言知识相结合,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性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进行语言训练。在夯实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之后,应尽早引入行业英语和双语课程,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充分训练与有效提高。同时,应组织学生选报相关MOOCs或将MOOCs直接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或自主学习平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语言应用水平。
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学习项目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提前自主完成英语语言相关知识的学习,经过小组讨论后将共同的疑问带至课堂,将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6]。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将MOOCs平台上优秀且恰当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作为其自主学习的有效参考。选用的教学资源应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集中关注具体的语言或技能知识点。这种“微课堂”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的高质量技术性人才,因此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包括语言学习技能、语言应用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的需要,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此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已结束,学生需依靠自学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连贯性评价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整涵盖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识知识、技能运用和课堂参与等方面。在引入MOOCs的情况下,大学英语课程评价还应考虑学生在线课程的完成情况,依据MOOCs结业证书上的等级进行量化积分。
注释:
① 资料来源:https://www.coursera.org/;https://www.udacity.com/courses#!/all;https://www.edx.org/。数据采集日期:2014-10-21。
② 资料来源:http://mooc.guokr.com/opinion/437642/。
[1]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3).
[2]deWaard I,Abajian S,Gallagher M S.Using mLearning and MOOCs to understand chaos, emergence, and complexity in education[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1(7).
[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柴改英.MOOC之于外语教育场域的思考——惯习冲击、协作创新、价值共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4(3).
[5]鲁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EB/OL].(2014-03-22)[2014-10-21].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3/22/c_119896137.htm.
[6]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