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龙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中学)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推进高中多样化和育人模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校积极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提出并实施海纳教育,构建海梦课程,打造海韵文化。
温岭市松门镇位处海滨,天风海雨常年洗礼,地多盐碱,山多童濯,故松门人坚忍刚毅,注重积蓄;而东海汪洋,曦照普惠,滋养着松门人勇立潮头的拼搏精神、包容开放的宽阔胸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松门中学所处区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经济较为发达,海洋文化底蕴深厚,为我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丰富便利的教育资源。而且,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在海边出生和成长,走上就业岗位后很多学生要从事与海洋产业相关的行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基于这些情况,我校提出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依托,创新育人模式,实施“海纳教育”。
根据《辞海》的释义,“海纳”有两层意思,一是喻容受量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二是谓广泛采纳。唐代陆贽《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辍沐吐哺,虚襟坦怀;海纳风行,不疑不滞。”
所谓海纳教育,是秉持“如海纳川”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借海励志”,以培养“志气、大气、灵气”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依海启智”,利用海洋资源,把开发与实施海洋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亲海自行”,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模式。
“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文化,它能直接反映出学校的精神内核与教育风貌。”学校文化精神的培育、提炼、建设,要寻求“传统、本土、现代”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要继承学校历史传统,以有利于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从传统中淘漉扬弃;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土,接收社会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在校园内的投射。
我校已有近六十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文化建设逐步受到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近两年多来,在我校推进海纳教育特色化办学的过程,汲取海洋元素和海洋精神,以建设优良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物质环境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为载体,积极打造包容、创新、奋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海韵文化,形成深厚的海韵文化氛围,借海寄韵,以文化人,让学生感受海韵文化的熏陶。
海韵文化的建设,作为我校海纳教育的载体,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校成长的核心是人的成长,所以,海韵文化也聚焦在人的发展上。从这一目的出发,打造海韵文化,使其成为真正有效的载体。我们积极探索这种学校本位文化的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构建,使之具象化、具有可操作性,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显性与隐性互补,相互衬托,从而提升海韵文化的品位。因此,我校海韵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志气、灵气、大气”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志气:海阔天空,志存高远。志气就是学生应具有崇高的理想、敦诚的品质,勤于拼搏,重于进取。
灵气:海蕴灵慧,智者乐水。灵气就是学生应追求丰厚的学养、出众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实践。
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气就是学生应具有包容的胸襟、开放的心态,敢于创新,勇于超越。
“特色学校建设,课程是主载体。没有好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课程实践,就没有学校教育的高质量,更谈不上建设有品位的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来实现。”要让文化浸润每一位师生的心灵,让文化发挥整合和导向功能,使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就必须从整体上高瓯建瓴地梳理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建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坚持“海纳百川、扬帆济远”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志气、灵气、大气”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整合多元化课程资源特别是利用丰富的海洋课程资源,构建了“海梦”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海韵文化建设。
(一)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融合。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关注学生共性的基本要求,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但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也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作为弥补国家课程缺陷的校本课程,立足于国家新课程改革精神,能够着力于区域性和个性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我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构建了由道德人格类、知识能力类、技艺创新类等三大类课程组成的“海梦”校本特色课程结构。
道德人格类课程:主要涵盖生命生活、生涯规划、文化视野等三个领域与层级,涉及生存教育等九个课程群,通过专题教育、人生规划课程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学生养成对生命生活及生涯规划的正确态度,拓宽文化视野与思维,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生命生活的质量,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而科学规划、顽强拼搏。
知识能力类课程:主要涵盖基础夯实、拓展延伸、专题探究等三个领域与层级,涉及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学、人文与社会等课程群,通过转变育人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学力基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探究。
技艺创新类课程:主要涵盖技术技能、个性塑造、创作创造等三个领域与层级,涉及通用技术等九个课程群,通过技术艺术知识学习、实际操作、设计创新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能、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形成包容与民主的心态,在感兴趣和有所特长的领域力去积极创造,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显性课程是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活动,是有形的具体的、看得见的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互动互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隐显性课程之间的有效结合,可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提升显性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衬托、相互渗透,形成深厚的海韵文化氛围。
1.在隐性课程中体现、深化显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系统地对学校环境进行设计,如“海纳·砺行·寸积·日新”八字校训,“立潮楼”“授渔楼”“竞帆楼”“济航楼”“犁海楼”“明源楼”等校园建筑命名,世界著名航海家、中国著名岛屿、温岭海洋民俗风情为题材的廊道展板,“海之韵”主题墙绘,海客居、潮音室、知鱼坊等海洋主题展馆和创作室的建设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海韵文化建设,让师生感受学校海纳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空间环境的育人性和导向性,实现校园中潜在教育因素的场效应。同时多途径、多渠道深化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如教风学风的重新阐释,仁山讲坛、《积谷》校刊的创办、校园网的重新设计、微信微博的发布等,努力构建富有个性的海韵校园文化,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体现了我校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和理解。
2.在显性课程中渗透、辐射隐性课程。“海梦”校本课程体系紧紧围绕着“海纳教育”特色化办学理念和“三气”育人目标而建构,分为道德人格类、知识能力类、技艺创新类三大类课程。三类课程互相支撑,相互融合,在兼容互动中达成“志气、灵气、大气”的课程育人目标。道德人格类课程关注生命生活、生涯规划、文化视野,主要指向培养学生的“志气”,即“志存高远”“意志坚韧”,帮助学生养成对生命生活及生涯规划的正确态度。知识能力类课程主要涵盖基础夯实、拓展延伸、专题探究三个领域与层级,主要指向培养学生的“灵气”,即“学力坚实”“思维灵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国家课程校本化中,加强了海洋知识的挖掘和融入。技艺创新类课程涵盖技术技能、个性塑造、创作创造三个领域与层级,主要指向培养学生的“大气”,即“气度宽宏”“实践创新”,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判断与选择中塑造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三)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追求课程综合化,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课内学习、课外学习及日常生活的整合。毫无疑问,要达到上述教育目标,仅靠校内课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天地,挖掘校外资源,多样化地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学校积极寻求其他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与浙江海之味水产有限公司、温岭市海事处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利用校外的人力、物力、环境等课程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保证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1.百川入海。将学生的学习场所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从教科书转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生活实际。我们充分利用区域的海洋资源优势,与校外合作单位商定协作项目,开展深度合作,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加强海洋类特色课程群建设,将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组织“净滩活动”“海塘植树”“渔业资源调查”等海洋主题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海洋保护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2.开源引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等单位开展一系列的共建活动,聘请海洋行业专家、工程师、艺术家为学校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选修课和讲座,加强对海洋认识与省思、海洋利用与保护、海洋理解与欣赏的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塑造和技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文化是办学之魂,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质是在强调学校自主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更新与建构能够展现学校独特风貌的学校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自主发展是关键,学校文化创建是核心。我校充分利用海洋课程资源的优势,以海梦课程开发为主要载体,有效地推动了海韵文化建设,海韵文化逐渐在我校师生中扎根、绽放,我校教师自主开发的《东海海洋物产》等28 门海洋类选修课程评为省市精品课程,我校学生负责的《松门中学海洋类选修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等4 项成果获浙江省优秀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评比一、二、三等奖,《中国海洋报》《浙江教育报》等多家媒体都已对我校课程开发、文化建设的特色化发展思路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报道,在本区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1]刘红.论农村普通高中的特色学校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88 -189.
[2]刘璇.特色学校发展必须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来实现[J].上海教育,201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