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瑛
(乌兰察布日报社,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媒体发布《新闻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为新闻工作者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指明了方向。新闻工作者如何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正如《倡议书》中所说,“用事实说话,用典型推动,用真情打动人心,使报道落细、落小、落实,在全社会激发和凝聚正能量。”但在实际采写过程,要做到这点,需要下一番功夫。
一般来说,没有哪个记者会有意歪曲事实,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不同,使他们有时认识不到采访对象本真的一面。所以,做记者的一定要虚心学习,虚心求教,写作成稿之前完成知识积累。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一线,仔细观察、询问、深挖细探,把不明白的问题都摸清楚后再下笔。千万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采访,这样极易造成采访不深、不细,使其新闻报道出现主观臆测、与事实相违的现象,使报纸失去了公信力。
内蒙古《乌兰察布晚报》曾有一篇关于小区限高杆的报道,写的是现在很多小区门口都装有限高杆,有的限高杆被锁死,虽然限制了大车进入小区,但也让救护车、消防车无法进入,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记者在集宁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小区都存在限高杆被锁死的问题。文章见报后,有的读者却指出报道失实。因为文内提到一个叫“津华时代”的小区,文章说该小区南北两面各有一门,长期上锁,是消防通道,唯一供居民出入的东门装有限高杆是被锁死的,无法开启。该小区一位读者来电说,这个例子与事实完全不符,因为记者写到的这个装限高杆的大门就在他家楼下,他经常站在后阳台看大门口的人流动态,根本不存在记者新闻稿里说的那些情况。有的读者甚至说:“你们的记者究竟来没来我们小区采访啊?这是我知道的事儿,你们没有如实报道。”
后来一查,记者在采写这篇新闻稿时,果然没有作详细采访,只是去小区转了一圈,熟悉了小区的“地形”,只看到小区门口装有限高杆,当时限高杆是封闭的,没有询问对限高杆最有话语权的门卫,凭想象,就说这限高杆是“锁死”的,如此下笔,写出的文章怎么能与事实相符呢?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特点,也是几代新闻人坚守的新闻原则,许许多多新闻老前辈用他们对新闻事业的忠诚和热爱,给我们年轻新闻工作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心中有爱方能写出爱,心中有情方能写出情。穆青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报道,无一不是“用事实说话”的典范。能写出如此有温度、深度、力度的新闻,不仅是因为作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更主要的是,他能深入到最基层,深入到百姓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耐心采访,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和思考,让新闻人物和事件首先感动和震动了自己,最终落笔写出了感动他人的新闻作品。
同样是新闻工作者,令人遗憾的是,现如今这一作风在一些记者身上没得到发扬。有的记者走马观花,道听途说“,合理想象”“,无意”间竟扭曲了新闻的真实面目。现场采访,缺乏虚心求教的态度,记录下受访人的只言片语就返回,还自认为是“走”了基层,到了一线。采访不细,了解不深,理解不到位,表现在新闻稿件中,便是肤浅、乏味甚至失真。这一现象显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诚然,现在的一线记者一般比较年轻,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所限,很多“事实”不一定看过一眼就能认识,或者听人一说就能明白,要想了解事实真相,一定要多问多看才行,尤其是对自己陌生的事物和领域,不要怕对方说你知识浅薄,要有刨根挖底的执着劲,把所要采访的内容弄清楚。记者不可能是“百科全书”,面对庞大的社会课堂,没有“十项全能者”。如果记者以小学生的姿态学起,从自己想到的问起,想必对方不会拒绝这样虚心求教的人。只有把事实真相弄明白,把一个个生活和生产细节搞清楚,才能判断出新闻点在哪里,所要报道的新闻的意义在哪里。
实践无止境,探索无止境。尤其是采编一线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到火热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多看多听多想,把自己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问清楚、想清楚,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