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思路探研——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例

2015-08-15 00:50张玉刚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

张玉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

党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探研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助于我们厘清创新思路、把握创新规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本文之所以选取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0—1956.9)历史阶段为素材来探究这一问题,是因为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不可没。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经济成分多样性、思想文化多元性、社会形态转型性等方面同新民主主义时期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遵循规律

从1949年l0月新中国成立到l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党领导人民先后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伟大转变。与此同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表现出两个重大转折。建国初期(1949—1952),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在全国范围构建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为目标,以“思想改造”为执行方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让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究其原因在于,建国初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在摧毁旧制度的基础上创建新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家政权。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则是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党的中心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取,除旧布新、认同新中国的主题决定了“思想改造”方法的选取,而“说服教育”的方法也是从当时社会实际出发,为实现和平改造而作的选择。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表明,作为社会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存在的制约,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及其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源。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就不能拘泥于意识形态领域,离开现实社会生活和党的中心任务,否则,任何方法的创新都会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唯心主义错误。

然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哲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不会在受教育者头脑中自发形成,要改变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认识,“外部灌输”是基本动力。列宁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转型和过渡的社会,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虽然在革命中受到了冲击。但思想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无产阶级思想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不可能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即可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且当时经济成分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思想文化的多元性。这就决定了党面临的重任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全面建设新中国,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人们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建国初,党从社会实际出发,开展了诸如理论学习、理论解析、理论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理论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是,人的思想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处于健康而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通过疏导而不是强制和命令的办法去实现人的思想意识的转化。为此,党在采取理论灌输方法的同时又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践证明,虽然社会存在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发展,但它本身并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成的处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还必须探究和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和现代手段,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正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根本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表现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并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党由革命党变成了全面执政的党,其思想也必然要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阶级力量的并存性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表现在:党对自身采取“整风”的方法,提高了政治威信,增强了领导能力;对农民阶级采取生动的、容易理解的“对比算账”等有效方法,使其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谁好谁坏;对手工业者采取“畅谈心声”等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拥护,使其逐步加入了合作社;对民族资本家采用自我批评的方法,通过上学习班、开座谈会等形式,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自觉选择了社会主义。究其实质就是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状况,选取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由此可见,离开了对社会不同阶层的物质利益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了阶级分析法,分析了不同社会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思想状况,采取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发动群众运动、依靠行政命令,用政治批判解决思想问题的错误做法,且方法简单粗暴,对当时的生产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经验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必须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反对“一言堂”;必须与法律手段并行不悖,保持“一致性”。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理念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而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激发人的创造热情,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获得政权的重要法宝。

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地位,不论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还是对农民、手工业者和民族资本家的“说服教育”,都建立在尊重人格的基本理念之上。另一方面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在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农民实现了土地权,工人实现了就业权,个体农户和工商业实现了经营权;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典型示范”的方式吸引其自主参与合作社,对民族资本家通过“和平赎买”方式使其取得了红利。建国后的短短七年间,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无疑与党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但其“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是永恒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我们要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为依据,同时也要善于运用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四、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检验标准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而且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起点、归属、基本动力以及检验的标准都是社会实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思想出发开展教育。现实的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思想归根到底是实践的产物。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根本目的就是改变世界,就是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支配人的社会实践,进而提高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本质属性。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只能用社会实践来检验。

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广泛运用实践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接受了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通过领导农民阶级参与土地改革实践,使其认识到了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根源,增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坚定性。通过发动农民阶级参与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使其接受了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发动工人阶级参与“三反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运动、劳动竞赛运动等实践活动,使工人阶级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得到了提高;通过让知识分子直接参与土改实践,对推动其思想转变、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巨大效果。

因此,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然是来自社会实践,又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任何脱离实际的“方法移植”、“方法套用”都是无益的。当前,立足于“两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根本途径。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遵循规律和根本依据,提供了创新的基本理念和检验标准,为我们厘清了创新思路,指明了创新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念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靠,不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不知道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要怎样走下去。”由此可见,只有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体现出时代创新精神,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