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

2015-08-15 00:50:09刘海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年1期
关键词:张掖市玉米种子制种

刘海启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落实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各项实践活动当中。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实际,必须抓住种业和玉米这两个关键环节。这是因为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2];玉米是我国第一大谷物品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短缺的主粮品种[3]。因此,抓好玉米种业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1 我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我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玉米制种基地曾长期以辽西地区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积最大达到12万hm2。但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不重视加工基地建设,导致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市场运作不规范,利益连接机制不够健全,农户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种面积迅速下降至目前的不足6 667hm2。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生产的玉米种子质量高,自然灾害少,单产高产而且稳定,逐渐取代辽西成为全国玉米制种的主产区[4]。2013年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共计10万hm2,占全国制种总面积25.5万hm2的39.3%,制种产量5.8亿kg,占全国制种量的42.6%[5]。其中张掖市2013年制种面积为6.88万hm2,共生产玉米种子4.5亿kg,占全省玉米制种总产量5.8亿kg的77.6%,占全国总产量12亿kg的37.5%[6]。2013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7]。

近年来,新疆地区特别重视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2013年制种面积达到6.67万hm2左右,成为我国玉米制种的第二大区域。同时,随着黑龙江早熟玉米制种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的第三大区域。2012年,甘肃、新疆、黑龙江3省区种子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供种总量的34.5%、23%、26.7%,3 省合计占全国的84.2%[8]。

1.2 我国玉米制种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 制种总产量供大于求导致产品积压,市场风险加大

2013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25.3万hm2左右,生产杂交玉米种子13.6亿kg,加上2012年有效库存10亿kg,2014年可供种23.6亿kg以上[9]。按2014年全国大田玉米种植面积3 667万hm2计算,需种量约为11.5亿kg,剩余量为12.6亿kg左右,是2014年供种需求种量的两倍。加之当前各地大力推广单粒播种方式,用种量会继续下降[10]。如果全国3 333万hm2玉米面积全部推广单粒播种,可节省种子6亿kg,是当前制种总产量的50%左右。因此,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

1.2.2 制种基地面积不稳定,生产合同关系不确定

从制种基地的面积数量来看,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玉米制种面积多年来稳定在6.67万hm2左右[6]。与其他作物相比,玉米制种最大的优点是实行订单生产,比较效益显著,制种农户依赖性较强。由于近年来产品积压严重,2014年面积大幅减少,效益大幅下滑,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玉米制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一部分农户在政府的引导下,已经转产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以及特色林果业,这种耕地利用方式很难再恢复为制种利用方式,为制种基地长远稳定发展留下了隐患[11]。从制种基地的地理位置来看,企业每年与当地村委会签订一次生产合同,年际之间的制种村和生产户不同,即每个企业每年制种生产的地理位置不同、生产合同关系的对象不确定,导致企业和农户均缺乏轮茬作业、长期投入的意识和行动,导致地力下降、病虫害增加[12],不利于制种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

1.2.3 效益下降导致企业兑付困难,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从张掖市情况来看,由于近两年玉米种子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大批企业产品积压、效益下降、现金不足,不能及时兑付制种农户的合同款项。从2014年1~4月份的价格来看,玉米种子价格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10%左右[13]。往年12月底前均能兑现制种农户的合同款项,但是截止2014年4月上旬,企业兑付率仅为95%。春节前一些基地的农民群众因拿不到制种款而到市、县政府上访,造成当地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维稳压力较大[11]。

1.2.4 市场较为混乱,竞争进一步加剧

杂交玉米制种业是河西走廊尤其是张掖市天然的优势产业,年年制种,岁岁赢利,被誉为“黄金产业”。制种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制种面积达到最高点6.89万hm2[6]。两年前,政府主管部门发出了产能过剩的预警信息,但由于市场效益尚好、中小企业众多、无证经营现象突出、基层干部群众盲从等原因,形成了大企业调整压缩、小企业和无证者登场扩张的被动局面[14]。为整顿市场秩序,扭转市场混乱的局面,从2014年9月起,该市开展了以“五查五究”为主要内容的涉种违法违纪行为专项行动[15],下大力气规范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1.3 主要原因分析

1.3.1 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当地政府获得的税收较少,依靠玉米种业发展经济的内部动力不足。根据农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享受免税待遇;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对种子企业实行减税政策,执行15%的利税率,低于其他工业类企业10个百分点。二是当地政府获得的外来支持较少,大力发展种业的外部动力不足。目前国家缺乏针对种子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现有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国家专项资金,在种子基地建设方面也没有优先安排的原则要求。企业由于每年与不同村社的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生产基地位置不确定,加上利润获得的主要环节在销区而不在当地,所以企业直接参与基地建设的主动性不强。

1.3.2 市场主体带动力不足

以张掖国家基地为例,现有62家种子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企业26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4家,其他企业均属代繁代制企业[6]。除隆平高科等少数企业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绝大部分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在生产经营自有品种的同时,也在从事代繁代制。近两年,在产品积压滞销的情况下,大企业主动压减制种面积,小企业反而扩张规模、压价销售,无证生产和套牌生产的个人也乘虚而入,致使市场平衡难以修复、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观,企业多、小、散、弱的局面难以改善,给制种农户稳定增收带来负面影响,给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带来不安全因素。

1.3.3 政府宏观调控力不足

一是从基地面积数量来看,缺乏稳定而有弹性的机制。据专家估算,张掖市基地只要有4.67万hm2制种面积即可维持市场均衡,但考虑基地作物轮茬的需要,仍然需要6.67万hm2基地面积作保障,固定下来专门用于玉米制种生产。但是,目前当地干部群众却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改种成难以恢复为制种利用方式的设施蔬菜和特色林果。二是从基地轮茬种植来看,需要适当的财政补贴。在制种基地的大部分地块,已经连续10多年没有轮茬作业,存在很大的土壤病虫害威胁[12]。如果开展豆科、牧草、小麦、饲用玉米等作物轮茬作业,每公顷产值肯定低于制种产值。对企业和农户来说,只有政府按照目标价格予以补贴,才能实现轮茬作业,达到恢复地力的效果。三是从市场机制看,有订单生产、无订单销售,导致企业竞争加剧。政府部门需要引导企业实行订单销售,同时,根据种业发展的实际,开展必要数量的种子储备。据专家估算,每年种子储备量应在20%~30%之间,以防灾害急需之用。

1.3.4 缺乏养护导致地力不足

从甘肃省张掖市来看,玉米制种面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扩张,大部分耕地重茬年限在10年以上,最高的已达17年,土壤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导致地力下降。有机肥料投入量不足,超量施用化肥现象特别严重,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大于积累量,部分土壤表现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下降,碱解钾、速效磷和可溶性盐富集的现象。部分品种连作7~10年的,种子产量下降6%~9%,个别品种如中科4号减产达到15%以上[12]。这些问题不仅给种子基地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也为国家种子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2 我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机遇及对策建议

2.1 我国玉米制种产业面临的机遇

2.1.1 政策叠加支持机遇

为增强我国农作物种业竞争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 [2011]8号)[2]、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国办发 [2012]59号)[16]、《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 [2013]109号)[17]等文件。这些政策信号,强烈地表达了国家加速种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种业的信心和决心,紧跟其后的一系列新的配套政策措施,对种子数量、质量、品种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使现有传统种子产业向现代种业加速转型。

2.1.2 项目支撑机遇

中央文件明确要求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18]提出加快国家级重点种业基地建设,建设甘肃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面提高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规模化、标准化制种能力和稳定供种水平[19];财政部、国土部、水利部、农业部均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国家创建了种业发展基金。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玉米种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2.1.3 自身条件优势带来的机遇

张掖市60多家企业860份玉米种子抽检结果 (2010~2013四年均值)显示,张掖玉米种子纯度、发芽率、净度等主要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19],当前正在研究提高张掖市的地方标准,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4]。所以,这么好的制种资源和地区,如果被占用,的确是资源的浪费,必须从国家战略上予以保护。

2.1.4 市场转型带来的机遇

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大力培育和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种业发展的重心由科研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16-17,20]。这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前玉米制种企业正处于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重新“洗牌”的时期,部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将会兼并重组中脱颖而出,逐步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22]。这种重大转型是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和种子企业的重大机遇。

2.2 加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种业发展正处于向育繁推一体化转型升级的过渡期阶段[2,20],玉米制种产业突出表现为“大而不强”,即基地规模较大、行业龙头不强。近年内如果不加快基础建设、规范市场发展,不但不能做“强”,还将会丧失其“大”的地位。为加快制种基地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和制种产业发展水平,特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

2.2.1 加快实施玉米制种“四化基地”建设

按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试点”的要求,在制种基地科学选择优势核心区域,优先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试点工作,并把这些永久基本农田作为“永久制种田”加以建设,优化制种基地布局。同时,建议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优先安排建设“永久制种田”,达到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四化”建设标准[20-21],防止基地制种田被占用,切实保护种业基地优势战略资源。

2.2.2 加快建立种业宏观调控体系

在生产环节,应在张掖优势制种区保持6.67万hm2的制种农田规模,每年根据市场情况,开展1.3万~2.0万hm2的轮茬作业,切实做到基地面积不减、用途不变。在政策环节,对轮茬作业区,国家应按照目标价格的方式予以补差,提高企业和农民轮茬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种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仿照粮食大县奖励政策,尽快实施制种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奖补政策,增强当地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市场环节,健全种子储备制度,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同时,引导企业以销定产和订单生产相结合,促进市场均衡发展。

2.2.3 加快构建新型种业经营体系

在生产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四化基地”建设,引导土地流转,提升基地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水平。在体制上,重点培育和支持育繁推一体化,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与代繁代制的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并存的健康发展格局[20]。在管理上,尽快出台《国家级种子基地管理办法》[23],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社及种子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农业、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的作用,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私繁滥制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种子市场健康发展。

2.3 完善玉米制种基地运作管理的机制探讨

2.3.1 开展永久制种田建设,保护国家优质玉米制种的战略资源

通过长期土地流转,先与整村整乡的连片土地承包户签订长期制种合同,国家出资开展土地平整,成为大块适宜机械化的耕地后,各户承包田的边界消失了,但各户的土地面积会适当增加,各户以此面积数领取转让费及红利,高于目前的纯收入 (净利润960元/667m2),以后随着物价上涨和目标价格实施,会逐年增收。

2.3.2 开展目标价格补贴,保障制种基地可持续发展

开展轮茬作业,并按目标价格 (每667m2净收入约1 000元)对轮作区的经济损失进行补贴,每年按500元/667m2计算,补贴面积即轮茬面积每年不超过6.6万hm2,中央财政补贴不会高于5亿元。这一补贴在保护国家优质制种的战略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3.3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应重点考虑3个环节。一是轮茬补贴调控种植面积,每年不超过6.67万hm2;二是做好产品储备以防灾害。一般来说,应把年产量的20%作为储备种子;三是要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作为调控的首要主体,同时国家也予以重点支持。

基于以上考虑,国家应从以下5个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一是支持国家制种基地的永久制种田建设及其设施条件建设,这是制种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是给予轮茬补贴,这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的根本措施。三是对制种大县奖补,这是提高当地政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四是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育种的基地建设和区域试验,这是不同生态区的种子适应性检验的需要,是良种推广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企业当前力不从心的环节。五是支持科研机构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成果转让与共享,这是当前我国种业体制机制转型当中育繁推相互脱节的重要原因,必须在顶层设计中予以根本解决。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希望这些思考和认识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凝聚思想共识,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我国玉米种业基地建设,切实打牢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有效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华网北京电.2013-12-24

[2]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1]8号).2011-04-10

[3]韩长赋.玉米论略.人民日报,2012-05-28

[4]王建华.中国玉米种子质量状况报告.2011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5]王明远.2013年甘肃省玉米制种生产形势分析与对策.农业展望,2013,(12)

[6]张东昱.推动张掖玉米种子品牌战略研究.中国·张掖绿洲论坛 (第四届)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提升战略研讨会文集.2014-08-15

[7]农业部.关于认定国家级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通知 (农种发[2013]2号).2013-07-29

[8]王向机.对张掖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战略定位和关键性问题的思考.张掖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级领导干部专题讲座.2014-05-30

[9]2014年中国玉米种植业发展现状及玉米种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4-10-09

[10]王建华.玉米单粒播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种业,2013,(6)

[11]徐涵.张掖制种喜与忧.经济日报,2014-07-22

[12]赵其国.张掖市百万亩制种玉米连作障碍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建议.中国·张掖绿洲论坛 (第四届)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提升战略研讨会文集.2014-08-15

[13]张掖制种农民收入现状与潜力分析.张掖调查,(3).2014-11-03

[14]缪翼.“张掖玉米种子”名片如何保护?农民日报,2014-09-01

[15]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基地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的通告 (张政发[2014]111号).2014-09-10

[16]国务院办公厅.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国办发[2012]59号).2012-12-26

[17]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国办发[2013]109号).2013-12-20

[18]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新增1 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国办发[2009]47号).2009-11-03

[19]中国种子2014年年报.中国·张掖绿洲论坛 (第四届)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提升战略研讨会文集.2014-08-15

[20]余欣荣.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种业强国建设——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就种业发展改革答记者问.农民日报,2014-05-20

[21]李云路.种业发展在中国得到空前重视.新华网,2011-02

[22]张学明.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调研甘肃农业农村工作.甘肃日报,2011-09-23

[23]中国种子2014年年报.中国·张掖绿洲论坛(第四届)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提升战略研讨会文集,2014-08-15

猜你喜欢
张掖市玉米种子制种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农业知识(2022年9期)2022-10-13 08:25:42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
种子科技(2022年24期)2022-02-11 15:04:09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张掖市第四中学
甘肃教育(2019年20期)2020-01-06 11:28:56
张掖市举办特色林果技术骨干培训班
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03-19 16:47:29
玉米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办法
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 18:42:39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现代农业(2016年4期)2016-02-28 18:42:20
张掖市甜菜高产高糖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2015年3期)2015-03-11 15:10:29
生物活性水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长江蔬菜(2014年20期)2014-03-11 15:10:22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