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开发中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变

2015-08-15 00:50张世定孙梅君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府文化

张世定 孙梅君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743000)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常态。文化产业开发,政府要从宏观层面通过对市场的引导间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政府只改变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的环境参数,而不直接干预企业和个人的市场决策和行为。对于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当地政府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积极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与冲击,进行自身角色的转变,构建新的身份认同,从而有助于提升本地文化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一、地方政府是当地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者

政策对于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具有导向功能,好的政策平台,对于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至为关键。

美国的文化产业非常发达,这与其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美国没有设立文化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实行多层次投资体制,文化社团的经费来源由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捐助提供。创意产业发达的英国政府实行政府陪同资助战略。法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高度重视。韩国政府则实行专门投资组合政策来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开发。

好的政策对于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层次极其重要。为了适应文化产业开发的大趋势,助推当地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山西省政府转换职能定位,第一次出台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措施,制订了《山西省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山西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放宽文化企业工商登记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兴办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文化项目,鼓励资源型和投资型企业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鼓励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支持金融机构设立文化金融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落实相关土地政策,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等。

甘肃省则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实施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建设,即1313工程,“1”指一带,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3”为三区,具体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13”指十三板块,分别为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这一战略工程旨在形成以丝绸之路文化、伏羲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格局。在此平台之下,甘肃省出台了“6551”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即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制、外向型、高科技型等6个类型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和印刷、广电影视和网络传输、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5个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5个新兴产业;将出版发行和印刷作为首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地方政府抢抓各种政策机遇,承担起了当地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既能为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开发提供良好的平台,更能有效助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是当地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者

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在目前的环境下完全让市场为地方供给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市场就会失效,所以地方政府要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助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开发夯实基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这一政策指归,为地方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施政明确了方向。

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2013年末全市共有群艺文化馆12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659.11万册。国家综合档案馆12个,馆藏档案资料128.70万卷(件、册)。广播节目12套,电视节目18套。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05.7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00.4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96.2%。广播人口覆盖率99.9%,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太原美术馆建成投入使用。开展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现全覆盖。全年荣获国家级奖30项、省级奖32项,晋剧《傅山进京》荣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和“表演大奖”等9个奖项。新编现代晋剧《上马街》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舞蹈《回娘家》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这些公共文化产品的呈现,大多都是由当地政府来供给的,有效地丰富了当地文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所以,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对于提升民众的美学素养与价值追求,进而助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三、地方政府是当地文化领域的改革者

我国文化产业开发起步较迟,政府长期以来采取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管控文化产业。以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而论,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部门,风景、旅游、土地、文物、宗教等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这种状况严重地束缚了莫高窟的持续开发。从全国的形势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从分业发展走向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内各个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发展,将越来越为跨行业的融合发展所取代,文化管理体制将从行政性的行业分层管理走向面向市场的综合性大部制管理,由统一的机构来管理当地文化产业的开发成为必然,设立相应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或开发办公室,作为本地文化产业协调指导机构和牵头部门,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建立财政经常性投入机制,接续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方面,各地地方政府部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甘肃省渭源县每年由县财政列支1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家乐予以扶持,就是一种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开发的尝试。再如甘肃省定西市与天水市、陕西省的宝鸡市、西安市等其他6个地级城市实行跨区域合作,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域,成立了甘陕两省沿渭河7市区渭河流域旅游联盟。据统计,2013年定西市接待境内外游客292.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29%。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变,尤其是施政理念的转变,对于助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效果是显著的。诚然,地方政府在自身全面改革的同时,主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其重点工作。

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既适应了当前改革的历史进程,有效地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又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找寻到了最佳途径。改制后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已经连续5次进入中国文化企业30强。2012年,曾在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演出近6000场次,其中商演占70%以上,国内外观众超过千万人次。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2012年总收入突破2.2亿元,改制3年来总收入比改制前增长了83.3%,演出场次增长了247.8%,演职员人均年收入增长了233.3%。

甘肃省定西市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秦剧团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于2012年5月完成转企改制,成立了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改制后,公司适应市场新变化,自主创排适应市场需求的演艺节目,由过去单一的秦剧演出,逐步向秦剧、综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截至2014年8月,公司已实现营业总收入111.2万元,其中:2013年65万元,比2012年增长271%,增长了41万元,2014年前半年收入46.2万元;公司完成演出场次140场,其中,2013年84场次,比2012年增长233%,2014年前半年即达86场次。

四、地方政府是当地文化产业融资平台的构建者

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交织,决定了其融资平台的局限性。而文化产业开发却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金融专家汪保健、肖瑞林曾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金融介入力度,假如没有金融全方位的介入,文化不可能真正走向产业建设”。以我国影视产业为例,融资来源的构成,自有资金大约占90%,政府投入占7%,社会资金约占2%。而单靠政府力量解决文化产业开发所需的全部资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缺乏可行性,本身也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因此,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开发中理应构建使各方受益的融资平台。

甘肃省在社会资本引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2014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七届甘肃省文博会上共有甘肃省大景区建设、华夏文明收藏文化博览园、文化集市建设、农耕文化活态传承、历史再现工程等108个文化产业项目签约,合同总金额达485.76亿元。同时,甘肃省政府助推条件成熟的读者传媒集团上市,就是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也是探索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之一。

定西市则通过构筑政策平台来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当地文化产业的开发,如《定西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关优惠政策》规定,凡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额在5000万元—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享受2—3年的试生产期优惠政策;凡文化企业自生产获利年度起上缴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前3年由市、县区财政全额安排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后2年按50%安排;凡入围甘肃省100家重点文化企业和甘肃省文化企业30强及国家认定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和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一律享受3年的试生产期等优惠政策。类似政策的出台,必将有助于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开发融资平台的构建。

五、地方政府是构建文化产业法制环境的助推者

文化产业的开发,迫切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从全球来看,美国的文化产业开发,法制环境是最好的,从其文化产业一词被版权产业所代替就可以管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滞后的法律法规建设严重地制约着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文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家总共制订了900余件,国务院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有文物管理、文化娱乐类法规228件,新闻出版类法规449件,影视类法规181件。当下,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著作权法》、《广告法》、《文物特许出口管理试行办法》、《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构成的文化法律体系,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相比较,显得数量过少,法律效力层次偏低,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一部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基本法。

从具体的文化执法状况来看,各地文化产业的管理过程中,现行的文化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对文化产业经营者的权利保护力度不够,严重滞后于地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要求。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这一中央文件的出台,对于地方政府助推当地文化产业法制环境的构建将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总之,地方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为了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开发,提升当地文化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地方政府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1]张秉福.论文化产业政府规制中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州学刊,2013(5).

[2]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张世定.甘肃省文化产业开发路径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3(6).

[4]渭源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发展的有效融合[N].定西日报,2013-07-13.

[5]定西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定西调查队.2013年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定西日报,2014-04-07.

[6]曹滢,张汉青.影视产业亟待突破投融资“瓶颈”[N].经济参考报,2006-05-17.

[7]我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助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N].定西日报,2013-07-22.

[8]李海娟.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8).

[9]谢鲁.加强文化立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三江论坛,2008.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政府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