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波
(长江大学,434023)
2015年6月20 号左右,该养殖户自繁自养的2窝本地杂交仔猪共计21头,其中有9头感染了猪沙门氏菌病,且死亡2头。详细情况如下:分两栏对2窝仔猪进行喂养,1栏11头仔猪平均日龄33天,另外1栏10头仔猪平均日龄63天。6月19号,在35日龄仔猪栏里出现了2只发病的仔猪,6月20号,在35日龄的仔猪栏里又出现了2头发病仔猪,6月21号,发病的仔猪又增加了3头;另外一栏63日龄的仔猪只在6月19号发病了2头,且都在当天死亡。6月20号左右连日阴雨天气,猪舍比较潮湿,并且栏舍内有较多的粪便和积尿。在20日龄时分别对两栏仔猪进行猪瘟疫苗注射,其中63日龄栏的仔猪在60日龄的时候还进行了猪瘟第二次免疫。
感染猪沙门氏菌病的仔猪临床症状表现为废绝,精神沉郁或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至40~41℃,后躯沾满稀粪,下痢恶臭,畏寒堆卧。病程较长的仔猪眼部有大量分泌物,并且个别腹下皮肤、耳根和胸前出现紫斑。
对1头病重的仔猪和2头病死的仔猪进行解剖,除后躯沾有稀粪、体表被毛粗乱无光泽,没有别的明显变化。肾实质三分之一出血,三分之一的脾肿大,膀胱粘膜和喉头三分之二出血,肠病变显著为主要病变,与正常肠段相比病变的肠段呈现出深红色,界限分明。对病变的肠断进行解剖,里面含有大量坏死的组织碎片,并伴有血样气体和液体。在病猪的回肠、结肠和盲肠均出现了坏死性肠炎,且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4.1涂片镜检:将病死猪的心、肾、脾等器官捣碎涂片,用革兰氏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涂片中有部分显示革兰氏阴性两端卵圆或钝圆形小杆菌。
4.2细菌培养:将捣碎的病死猪的心、肾、脾等细胞组织接种到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再将培养基放在37℃恒温箱中培养24~48 h之后取出,发现有少量的小菌落生长。挑取单菌落进行涂片,用革兰氏对其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有革兰氏阴性两端卵圆或钝圆形小杆菌。
4.3接种小白鼠试验:将病死猪的心、肾、脾等器官捣碎研磨,按照1比10的比例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变成乳液,对4只实验小白鼠进行皮下注射,每只注射0.5 m L,观察5天,4只实验小白鼠全部死亡。
5.1发病情况:该病常见于仔猪,病程都不长,感染该病的猪都打过猪瘟疫苗。
5.2临床症状:患病的猪下痢,排出的粪便呈水状,并带有组织碎片,且气味恶臭。
5.3病理解剖:对病变最为显著的肠进行剖检,与正常肠段相比病变肠段呈现深红色,含有大量坏死组织碎片,充满了血样气体和液体,回肠、结肠和盲肠有坏死性肠炎
5.4实验室检验:将病死猪器官捣碎涂片,用革兰氏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阴性两端卵圆或纯圆形小杆菌。诊断结果显示表明该病为猪沙门氏菌病。
6.1用无害化的方式对病死猪进行处理。
6.2对患病的病猪采取隔离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用药: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每天2次,每次2.5 m g/k g,连续注射3 d;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每天2次,每次3 m g/k g,连续注射3 d。大部分的病猪都可治愈,效果良好。
6.3规范严格的对用具和污染场地进行消毒。
6.4提高自身的饲养管理水平,对未发病的仔猪做好防疫。
7.1该病治疗的关键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7.2防治该病的发生前提是提升仔猪的抵抗力,猪场务必要保证每天供应的猪粮营养均衡,并且要加强自身的饲养环境和管理理念。
7.3降低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是及时对栏舍里的污水、粪和尿进行清理,保存栏舍环境尽量的干净、卫生、干燥。
7.4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是定期的对栏舍周围的环境、栏舍和用具进行消毒。
7.5栏舍里如果发现有病猪要及时的将其隔离起来再进行治疗,事后彻底的对污染的用具和栏舍进行清洁和消毒。
7.6通过无害化的方式对病死猪进行深埋、焚烧。
[1]欧启贵猪副伤寒的鉴别与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1):94.
[2]土禹国,吴才仰,潘群慧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现代预防兽医学报,2003,30(1):28.
[3]土茂起,内陆,土竹天,等2001年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主动检测研究[J]卫生研究,2004,33(1):49-54.
[4]陈兴乐,唐振,黄林,等.广西23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评价与干预对策[J].广西预防医学,2004,10(4):200-204.
[5]殷月兰,潘志明,孟书霞,等单抗竞争E L I S A检测猪沙门氏菌感染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3,25(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