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洋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牲畜良种推广站 635100)
养猪产业的生产基础为哺乳仔猪,仔猪成活率高低决定着养猪业能否健康、长久发展。冬季气候环境较恶劣,多发疫病,仔猪成活率比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仔猪冬季成活率低原因及技术措施为以下重点研究的。
1.1 疾病
冬季仔猪易患流感、腹泻、副伤寒等,引起死亡,以腹泻死亡率较高。哺乳期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完善,胃发育不完全,易受外界因素干扰,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生理性腹泻,主要原因为仔猪消化力差、母乳过浓等。黄白痢为肠道常见疾病,有传染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主要病原,仔猪黄痢治愈率较低,发病日龄较小,仔猪危害严重,死亡率较高。在此季节,还多发传染性肠胃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主要病原,感染仔猪死亡率高。
1.2 饲养管理
出生后3d 为仔猪危险时期,据统计,此时死亡率可达60-80%,死亡原因多为饲养管理不当导致仔猪被踩死、冻死、母猪咬死或压死等[1]。仔猪比较怕冷,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若防寒保暖工作不到位,则被踩死、压死、冻死率较高。
1.3 母乳不足或弱胎
母猪营养差,营养结构不合理,产后乳汁较浓或分泌不足,对仔猪生长有很大影响。
2.1 科学防病
严格按照免疫程度给予母猪及仔猪强制性免疫。妊娠后期,对母猪注射疫苗,仔猪出生后且吃奶前,需对母猪常规进行猪瘟免化弱毒疫苗接种,2h 后仔猪可吃奶;做好乳头消毒工作,避免仔猪白、红、黄痢。出生后3d,对仔猪注射铁剂,每头注射量为100-200mg,预防贫血;针对生长比较快速的仔猪,断奶前可再次注射铁剂。出生3d 内及断奶时,对仔猪注射亚硒酸钠,浓度0.1%,每头注射量为0.5-1.0ml,避免僵猪、白肌病、水肿病,提高疾病抵抗力。对5-7 日龄仔猪进行补料,保证适口性良好;可将调味剂加入乳猪料中,并少喂勤添,训练仔猪自主饮清洁水,避免下痢。
2.2 加强管理
仔猪出生时,舍内环境保持适宜,保证顺利成活。出生后2h,让仔猪吃到初乳,每隔1h 吃奶一次,并将间隔时间逐渐延长。初乳中免疫球蛋白较丰富,对完善仔猪消化机能及消化道有积极意义,故提倡仔猪早吃初乳,且吃足初乳,增强抗病力[2]。吃奶时,将母猪奶头固定,若仔猪较弱小,则吃靠前乳头;若仔猪较强壮,则吃靠后乳头,确保仔猪都能吃到、吃足母乳,均衡发育。仔猪不进食时,应将其与母猪分开,并设置防护栏,避免母猪挪动时压死、踩死仔猪。逐步进行仔猪断奶,一般吃奶时间不超过30 天。
2.3 环境改善
定期检查猪舍内部有无损坏,检查顶棚、墙壁等有无裂缝,及时修补,避免猪舍漏风。采用临时暖炉、增加草垫及加盖顶棚等方法加强防寒保暖,较寒冷天气可采用红外线取暖。猪舍内应保证温度适宜,卫生、清洁、干燥,定期通风,定期洗刷水槽及食槽,做好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有害气体在空气中郁积。
2.4 母猪及仔猪护理
母猪生产前,饲喂痢菌净及母子康,用量分别200g、1000g,增强母猪抗病力及泌乳力;临产前,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并使用高锰酸钾对母猪外阴部及乳房进行消毒[3];产后5h,饲喂麸皮糖或温热盐水,使胎衣尽快排出。仔猪出生后,将其口鼻黏液及全身黏液擦干,并将其置于护仔箱中,为了保证箱内温度适宜,可使用红外灯。产后7d 内,由专人看护仔猪,重点注意老年母猪及初产母猪,避免压死、踩死仔猪。
2.5 合理饲喂
母乳中含有较少铁含量,故应适当补充铁元素,避免贫血;注意硒元素补充,避免断奶后仔猪发生白肌、水肿等;出生后6-7d,仔猪发育逐渐加快,所需营养逐渐增多,而母乳分泌相应减少,无法满足仔猪需要,因此需额外进行营养补充;10d 加大营养补充力度,以易消化、高蛋白饲料为主,利于消化机能及消化道完善。豆粕中包含抗原性物质,对肠粘膜有一定损伤,可导致仔猪腹泻,故需减少使用量,控制日粮中豆粕使用量低于25%;赖氨酸宜为1.3%,粗蛋白水平宜为19-20%。石粉与酸的结合能力比较强,可对胃内酸进行中和,控制饲料中钙含量约0.8-0.85%,不宜过高。
仔猪冬季成活率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主要为疾病、饲养管理、母乳不足或弱胎等。提高成活率必须从根本入手,结合相关原因针对性采取措施,最大限度保证成活率,维持产业经济效益。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从冬季成活率低原因及技术措施两方面进行探究,供学者参考。
[1]张静.提高冬季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09:54.
[2]粟谋升,秦华芬.提高冬季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南方农业,2015,06:147-148.
[3]段群,孙如林.提高冬季仔猪成活率的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3,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