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德智,邵慧敏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国内外农业改革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我国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很多的支撑因素,而无论是农业科技的技术创新,还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知识服务。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向农业输入的过程,就是现代生产知识和管理知识向农业的一种注入,这些都离不开知识服务的过程和知识支撑。在知识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农业知识服务业由此而生。
未来经济是知识经济,目前知识服务业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当局对 “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知识服务业在我国已初步成形。农业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产业之一;是根据农业的多功能特点而开展活动的;把信息、科技等融于农业产业发展当中;对农业功能的拓展、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 “知识服务业”的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首次提出,后来有多位专家、学者也对其发表过很多见解,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关于知识服务业的定义。现如今大家引用Miles(1995)的观点较多,本文在Miles概念基础上,再结合中国农业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将农业知识服务业定义为那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农业领域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并向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知识含量较高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体。
为了便于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结合农业知识服务业的特征、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2013修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等内容,将农业知识服务业划分为五个门类,分别是涉农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商务服务业。
农业知识服务业是知识服务业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融合发展的产物。知识服务业要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就要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引入知识服务业,也就是二者相融合发展的问题,下面从理论上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目前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然而知识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直接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需要一个中介作为经济的内生或外生变量,更需要人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就需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有知识还是不行的,必然要通过载体让知识对其起到促进作用,而这个主要载体就是拥有知识的人。只有那些掌握知识的人才能将其应用到经济活动中,而为了提高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就需要人在不同知识之间进行流动,同时也需要知识在不同人之间进行转移。当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知识的载体,但从劳动专业分工的角度看,分工可以使劳动生产率尽可能的提高,那么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如果都专门生产或提供自己最具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然后再相互进行交换,那么对每个人都是有好处的。也就是说在分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农业知识服务业以及知识服务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可以更好的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
1.农村人才趋于 “空心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制度设计形成的固有观念,以及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使得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由农村流向城镇。农村人才的 “空心化”问题突出,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当前中国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徘徊不前。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相比较,中国的农业从业人员整体上属于弱势群体,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区域化生产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越来越受到现代农业的关注,以上涵盖了对产业化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及服务人才的需要[1]。农业产业结构要优化要升级就必须跳出农村地域,向更广泛的领域寻求人才支持。
2.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趋同
在我国农业区域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各地农业生产结构趋同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既无益于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也无益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农业综合能力的提升[2]。当然在拥有类似的自然资源条件、相同的制度文化要素以及共同的市场背景的前提下,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后天成因却是较低的农业生产率,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农业服务的供不应求等。而这些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后天因素可以通过知识服务业的引导机制进行规避,最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实质性的优化升级。
3.农产品优质率不高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了,他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再是满足温饱,反而特殊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比如需要农产品更加多样化、高质量等等。但现实却相反,农产品的差品质、低质量已经成为现今我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过程中主要的阻碍。从表面上看,农产品生产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但进一步分析就很容易发现我国现阶段所出现的 “买方市场”是低水平的 “买方市场”,即供给相对过剩。在剩余经济下,以上问题会产生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最后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途径就是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多样化,让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而整个适应过程是离不开农业知识服务业的参与的。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髙度化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动态角度来看,二者之间是互为基础,互为目标的关系。合理化是为了实现进一步的髙度化,而髙度化后又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3]。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某一特定阶段,可以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研究表明,在 “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国民经济瓶颈制约严重,结构性矛盾加剧”时,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是合理化[3];而 “产业结构内部矛盾相对缓和,产业结构不适应因收入正常提高而引起需求结构变动”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是高度化。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高度化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也就是要提高各产业及部门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而知识服务业与农业是关联产业,因此提高二者的聚合质量对农业、知识服务业来说是必然趋势。
农业知识服务业除具有知识服务业高聚集性、高收益性、高附加性等一般特点外,还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从上文农业知识服务业定义中可以看出,提供农业知识服务业的主体有私营企业或组织。所谓私营企业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而在对农业提供服务时,有些服务无法避免 “搭便车”的情况,比如气象服务、地震服务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企考虑到无利可图,而不愿提供这类公共物品。如果通过市场调节,只有当此类服务达到一定的价格时,才会有私人企业进行提供,而一般的此类服务,如天气预报之类,消费者不愿意也提供不起这样的价格,所以有些服务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即实行无偿服务。
对于农业知识服务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来说,顾客化程度不一,有高有低。一般情况下,高的顾客化会使得服务标准化变低,反之成立。如果处在产业链中的农业知识服务业是围绕上、下游产业开展活动的话,就要求其必须按照不同的市场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即高顾客化程度。相反,如果产业链中的农业知识服务业的活动是围绕中间环节,如生产阶段,考虑到我国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特点,这时的顾客化程度就会偏低。
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当然这里的自然因素除狭义的自然条件比如天气、气候外,还包括特殊的生态区位、区域的地域分异等。类如天气、气候等自然条件给服务效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业技术服务业进行规避,当然要完全规避也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特殊的生态区位、区域的地域分异等自然因素在当今我国的科技水平下要人为干预是特别困难的。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知识服务业项目收益的可预测性相对较弱,风险比较大,所以在为农业提供服务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知识需要长期积累的这一特征对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生产要素,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的积累过程亦是长期的,因此农业知识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4]。比如要求知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知识基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各种专业资格认证等。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使得对农业的内涵式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也愈来愈高,这也意味着农业知识服务业要做大做强,要达到预期目标,就要不断地提升自我,在向标杆学习的同时也要不断突破自我进行创新。众所周知,一般行业的知识服务业具有专业服务高效率、高利润、高工资的特点,这种良性循环引吸了大量优秀人才,但对于农业知识服务业其利润与其他行业相比要低得多,这就要求从事农业知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勇于奉献、敢于挑战的精神。
同其他产业一样,农业知识服务业生命周期也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其演变过程中,每个方面都有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产业成长阶段划分的特点,我国农业知识服务业处于形成期。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知识服务业目前属于新兴产业,这一阶段的农业知识服务业在技术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需求、行业状况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提供的服务,消费者也较不容易接受;同时提供服务的成本也较高,想获得较高利润也比较困难。
1.农业知识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由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知识服务业处于形成期,平均利润较低。此外,我国的农业知识服务业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制约此类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问题,因此,考虑到创新的不确定性比较大,大多数企业是不愿意自主创新的。同时,即使有部分企业勇于创新,其创新管理的制度化水平也较低,加之创新成果比较容易被复制和模仿,使得创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最后错失良好的市场机会,大大打击其创新的动力。由上得出结论,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绝大多数企业倾向从外部引进而不愿自主创新。
2.相关统计指标与统计办法不完善
由于我国一直没有对该产业给予足够的重视,至今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众所周知,完善的统计体系是获取客观数据、制定科学有效政策的前提[5]。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知识服务业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同年份之间基本指标变动较大、不同地区之间在统计口径上也存在较大区别。这个问题如不及时得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对我国农业知识服务业发展的跟踪、测评和研究,进而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对我国农业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做客观、全面的分析也有一定的难度。
3.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不到位
自1985年以来,政府当局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降幅更大,到1996年甚至于降到0.02%,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数(237%)的1/10,也不到30个最低收入国家简单平均数 (0.65%)的1/3。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它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均高于我国,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05%左右,而中国却不足0.02%。近年来,农业科研院所被推向市场,使得一些科研行为急功近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被削弱。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加之教育及农业教育的缺乏和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程度较低,致使农民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低下,阻碍了现有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生产还是以初级技术为主,最先进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技术更是无缘于中国广大农村。
4.国际竞争力较差
且不说农业知识服务业,我国整体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技术和知识含量的行业几乎都出现贸易入超现象,只有在旅游、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出现出超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其一就是上文讲到的农业知识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其二是农业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两方面近年来虽有一定发展,但差距仍然存在。此外,农业知识服务业的竞争最本质的便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不到位,结果导致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不到位、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后,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在促进农业知识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方面的相关规制还不是很完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这对于本来就处于形成阶段的农业知识服务业在复杂而激烈的国际知识服务贸易中无外乎是难上加难。
在政府层面,我国农业知识服务业要做大做强,快速发展并走出国门,要尽可能的完善促进其发展的相关规制。具体需要做以下工作:①完善统计,健全决策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统计内容,然后在加强对其跟踪、测评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知识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增加统计力量。②可由政府牵头鼓励国内外同行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和良性竞争,扩大国际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当然,除了同行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外,还要与其他类型服务业多交流。③给农业知识服务企业经济上减负。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知识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并且处于发展初期,资金压力较大,政府可以从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基础设施是指农业知识服务业为各个经济部门供应服务而必需的网络、信息处理和存储设备等硬性设施。从发达国家促进农业知识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看,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我国农业知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虽然其增加速度比较快,但其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额的比重却一直不高,在10%之间波动。从变化趋势上看,这一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4.2%下降到9.6%,下降了4.6个百分点。具体做法有加强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建设、加强网络化建设以及加快对智能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等措施。
创新能力不足、科研和推广不到位、国际竞争力差等问题的产生都与人力资源开发不到位有关。农业知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服务领域,一个国家虽然缺少初级要素,但如果能培育出较多的高级要素,也一样可以获得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在高级要素上不处于优势,要想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变其落后的处境是很难的。为此,一方面,可以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而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农业知识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积极吸引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进行相关创业。当然,还可积极吸引海外相关人才回流。在以上基础上,还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服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为农业知识服务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根据农业知识服务业发展现状,要做大做强并加速发展,需要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前面几个对策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服务创新。同时,要求农业知识服务业进行知识协同创新,而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应具有高度的互动性特征,需要中介机构从中协调、以高校为主导并且使创新的主体民众化。将其运用到我国 “三农”建设中,使其能够健康发展,降低建设中的风险。在能更好地解决 “三农”问题的同时,又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动力源。
[1]李秀美.农业产业化人才开发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2.
[2]孙根紧,陈健生.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2(5):96-101.
[3]温晓霞,杨改河.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及调整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李志刚,梁晓艳,汤书昆.我国知识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3(6):94-97.
[5]胡平昌,等.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