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模式探讨

2015-08-15 00:44豆晓利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型人才

豆晓利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郑州 45006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经济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去研究型大学经济学专业进行理论深造。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实践教学占重要地位。但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仅占总学分的10%左右。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来看,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学专业教学培养方式进行反思。

一、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从培养模式上看,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依然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以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相同,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课程门数多,培养的学生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广而不精;实践教学方面设计比重偏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机会不多,动手训练较少,客观上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弱。这种传统方式培养的学生样样通、样样松,万金油,似乎做什么都行;培养的人才缺乏专业特色和个性特征,对工作岗位要求大众化。单一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长期以来表现出高度的集中化,这种单一培养模式它的弊端,表现在理论上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薄弱,而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团结协作观薄弱,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从学生学习状态看,严进宽出,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多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努力学习考取大学后,就觉得进了保险箱,进了大学就一定能毕业。突然的失重使很多学生在入学不久就感觉再没了目标,一下子松懈下来,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被动应付考试,甚至荒废学业。

第三,从社会就业角度看,经济学专业学生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大。专业设置上,与保险、投资、会计、贸易等专业相比较,学生缺少专业特色,就业竞争中不容易吸引到用人单位注意。毕业生就业时,专业性强的岗位没有机会竞争,专业性不强的大众化岗位,所有人都有机会竞争,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一部分考研究生,一部分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还有一些飘在社会,不断变换工作,处于就业夹心层,极少数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从2002年扩招到今天,经济学专业一次就业率逐年降低,导致近三年生源逐年减少,已经说明经济学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式不适应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四,从办学理念上看,对经济学专业内涵认识不清。有的学校把经济学专业作为赚钱的工具,大量招生,低成本办学,不对专业建设进行投入,软硬件设施不能及时升级,设备落后,学校在师资培养、引进、交流访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投入、科研投入等方面还非常薄弱,因而办学条件差;有的高校对本科专业建设关注明显不足,不仅不能进行实验室建设,就连维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经费都缺乏。滞后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二、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第一,专业定位不清,培养人才规格趋同。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论那个层次,最终都要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所以经济学专业本科定位非常重要。应根据市场对经济学人才需求,选准层次,合理准确定位,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长项,培养有特色人才,避免培养的人才大众化,流于平庸,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二,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没有与时俱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经济发展初期,人才匮乏,原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还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三,从培养模式设计看,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注重基础教育,理论课较多,封闭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传统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缺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实践教学比例过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偏弱,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第四,从社会实践培养方面看,缺少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高校与社会缺少互动,高校与政府经济研究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缺少常规互动,信息闭塞,很难建立长期合作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在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在10%左右,比例偏低,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参与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在假期学生自主安排,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专业实习一般也是在大四学年,有的学校有条件带学生组队实习,但更多地学校只能让学生自主实习。但这个时间与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求职就业相冲突,不少学生为得学分,不得不参与,但效果不理想,这些主客因素观上造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更加薄弱。

三、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按需培养、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校实力、层次、特点等差异进行细分,并进行相应定位。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定位不求大而全,而求精而殊。应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互动联合机制,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订单”要求实行“2+2“”3+1”等各种方式联合培养。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一、二年级注重厚基础,加强通识教育,扩展知识面;三、四年级注重宽口径设计专业方向,特别要注意特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训练,并不断根据产业结构演进、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满足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根据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结构上,注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教学内容上,注意强化学生参与的实践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一言堂”的做法,改变一个教师全程授课的方式,可以尝试理论内容一人主讲,专题研究、探讨前沿热点问题实行双讲或多讲,进行思维碰撞,并设计各种项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上,改变一张考卷、一个任课教师评价定结果的方式,采取基础理论卷面笔试考核,创新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体现,沟通、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合作考察,个人表现通过学生团队集体评价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建立高校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对教师选拔不仅以学历来衡量,更应该注重专业工作实绩,从制度上要求没有专业岗位工作实践的教师要利用假期或没课的学期到基层或相关部门调研或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有利于教师把社会实践的感受融会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多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交流、进修、访学等,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教学魅力。

(四)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多层次、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多层次、多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增进能力。第一,从社会责任角度倡议建立一种机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岗位,作为大学生再教育的实践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空泛,成立相应的部门进行更专业的实习管理。第二,增加社会实践锻炼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活动,使得学生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参与政府经济部门、企业的各类社会调查、市场调查与预测活动,进行经济分析,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假期参与社会义工、义卖、义捐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国外交流访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第三,学校建立各专业联合实习基地,可根据实习单位岗位需求,各专业联合打包实习。

[1]胡大白.感悟与探索[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杨保成,张锡候.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7).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经济学应用型人才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