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书彩
(黄河科技学院,郑州 450006)
新媒体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而对于新媒体的具体概念,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定论。美国CBS广播电视网技术研宄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一份商品计划书中最先使用新媒体一词,从其表现形态上进行了相关描述。美国《连线》杂志从传播者和受众层面对其进行了相关表述。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在20世纪后期出现的在信息传播领域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新型传播形式。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为基础的,以互联网、通信网为传播渠道和以计算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数字电视等数字信息为处理终端的大众传播媒体形态。
新媒体的“新”是同传统媒体对应而言的,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的新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具体形态和传播方式的不同,要完全地理解新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其次,新媒体也具有一定的时间界定,因为新旧本身就是相对的,今天的新不一定在明天还是新的,媒体是处于不停的发展过程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技术和媒体环境的更新变化非常快,因此,新媒体就可以理解为新的信息技术之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再次,新媒体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概念,新媒体中的一些因素会在技术革新和社会变革中获得发展或者被抛弃,但新媒体作为一个整体是处于永不停止的发展状态的。由此可知,新媒体更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便利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这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新媒体具有丰富的交融性、突出的个性化、互动的双向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等特点,这就使得公众接受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传播更为方便快捷,传授者之间的互动性更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而新媒体环境则具有虚拟性、信息的丰富性和信息共享等特点,这些特点让新媒体环境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1.新媒体有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不受地域、时空限制,实现了“资讯无屏障”。校园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便捷、交互性强等优势,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借助校园网络和手机平台等媒介,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多,内容更丰富,共享性更高;高校学生能够凭借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和电子校园媒介等任何传播载体在一定范围或一定空间内进行资讯的获取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园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旋律思想宣传,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
2.新媒体有利于创新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活动。21世纪初,我国高校的教育方式还是采用的“教师一板书一考试”这样一种单一的、枯燥的授课模式,学生们只有从课堂上、教科书、参考书中获取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论是在时间连续性、空间广阔性上都非常受限制。而在近几年,许多以高科技为支撑材料的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并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大学生作为追赶潮流的新生代,自然而然也成为了新媒体的最佳追随者。因此,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改革、完善学生工作的各种活动和教学计划。校园新媒体的五大亮点则是契合师生之间开战互动项目的最佳方法和手段,它的不断创新给思政工作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
3.新媒体有助于构筑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平台。校园新媒体的网络开阔空间给青少年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对资料和知识的汲取比起原来更加宽泛、快捷和便利。将原先的单一式课堂教学模式延伸到图书馆、寝室、餐厅、运动场等所有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多场景多渠道复合式学习环境。运用校园新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传播着与接收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可以实现真正的双向沟通,互动性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消除和教师的绝对等级分化,更大程度上地激发了同学们的自主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工作得到同学们的广泛支持和主动参加,进而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新媒体冲击了高校大学生主旋律思想教育。目前,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到100%。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综合性特征的校园新媒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通过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色情、暴力信息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极端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对高校大学生主旋律思想教育也造成了重大危害。这类“文化侵略”破坏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得世界观、价值观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很强的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极可能会降低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防御能力,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观产生倾斜。
2.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环境越发复杂。新媒体是以互联网络和数字信息技术为主导,互联网络是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反动势力往往利用互联网络的特点,向社会主义中国输送消极、反动的信息,国内一些反动势力和反社会主义人群也会利用互联网络散播歪理邪说,如网络上有“法轮功”的变相宣传,还有一些“台独”、“藏独”倾向的言论。此外,互联网上还存在着一些包含暴力、色情等思想的信息,这些不好的信息站污了新媒体环境,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复杂因素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亟待改进。新媒体的普及使用,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对大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但是,当前多数高校仍沿袭着传统的“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观念“保守”,载体“单一”。新媒体时代,完全依赖传统教育模式来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显然不合时宜,亟待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的海量信息使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余地增大,选择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来进行信息的选择和利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到削弱,选择针对性强、教育效果好、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模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挑战。
首先要明确导向,提高大学生的传媒素养。传媒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明确在互联网上传播不良信息是一种缺乏道德的行为,保持网络的干净,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传媒道德素养。其次是用规则规范新媒体的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为大学生网络行为设立必要的道德规范,明确哪些网络行为是不可行的,用明确的规范来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实现文明上网。最后是树立慎独观念、倡导自律,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道德主要还是一种依靠自律的慎独观,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自觉地维护网络文明规范,依靠慎独的道德观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做一名理性、文明的大学生。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推广,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同时还要熟练使用新媒体设备,充分了解新媒体技术和技术特点,能够科学效率地使用新媒体环境下的种种信息技术设备,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如果不能有效地使用新媒体技术设备,就无法和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交流,无法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情况,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手机新媒体的一般应用知识,同时还要会熟练使用手机通信、QQ、微信、电子邮件、微博等电子通信工具。提高新媒体技术素质,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落实的技术保障。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媒体技术素质、学习创新素质。
1.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1)要兼收并蓄,提升网站内容的综合性;(2)要贴近实际,增强网站服务性;(3)要拓展外延,实现网站互动性。
2.利用交互媒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QQ、飞信、微信、电子邮件、微博等是我们周围常见的交互式沟通网络工具,这种交互式的网络通讯工具具有即时性和交互式的特点,使用人可以在虚拟社区通过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进行即时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这种交互式的即时交流工具适时地同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并及时地给与解决。
3.围绕新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了让学生们深入认识并正确使用新媒体,围绕新媒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比如网络文化节、DV展演、程序设计大赛、感恩短信征集、网络辩论赛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注重网上信息收集分析,加强网络监控,保障网络安全实行了网络IP地址登记制度。对于在宿舍上网的学生对其电脑网络地址实行实名登记;对于公共机房上网的学生使用信息化电子卡识别记录系统,对网上的不良行为产生震慑作用,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网络防护体系。
2.应对开放化的文化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即充分利用网络扩展自己的信息量,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和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长处,抑制网络影响的短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网络骨干的培养。把一批政治素质高的学生党员或者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网络技术特长、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网络骨干,发挥这些骨干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既要带动好学生又要督促监督好同学,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1]刘旭.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邓红彬.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3]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对策[J].新闻界,2010,(3).
[4]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