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春娇
(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43)
点、线、面、色彩是构成画面的有机元素,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画面中的一种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体现了创作者强烈的主观精神性和较大程度的创造自由。中国油画艺术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在吸收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的同时,更加注重于立足本土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将强烈的主体精神性在画面中不断的以不同的形式、手法显现出来。佛教文化除了其思想精神上对艺术家进行深刻的影响之外,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予了艺术家很多的灵感。如遍布中国土地的佛教名山名寺、佛塔、石窟等,其中拥有大量珍贵的佛教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其价值不可估量。“当初创作这些佛教艺术的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佛教艺术的既定模式、度量、归范进行创作,然而他们又是怀着巨大的宗教热情,用一颗修炼之心去从事佛像、佛塔、壁画的创作工作的。正是这种热情,这般虔诚,使他们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佛像、佛画,从而可以列入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列。如敦煌壁画、西藏唐卡……”[1]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对主观性极强的线与与色的表现,达到了宗教与艺术的双重境界,东方油画艺术也受其影响,利用富含东方精神情感的线与色来进行创作,使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
“走向佛教艺术,最初不能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去理解,而要作为一种宗教去体会;一旦沿宗教的思路深入进去,又会获得一种艺术的境界。”[2]这些保存至今的文化遗产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国油画艺术从事者的眼光,并不断对其进行究从中吸取精华,运用到油画创作中来。其中有大部分艺术家是从敦煌壁画中汲取养分,将传统绘画中的一些造型因素,如对线和装饰性色彩的运用融合在油画中,尝试油画与传统中国绘画的结合。可以说,佛教文化的传入,随之带来的是佛教绘画艺术的兴盛。佛画盛行,题材包括佛经故事、佛教诸佛、菩萨等。“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代,中国大批著名画家大多都与佛教有关。”[3]诸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鳐、展子虔、戴逵、曹仲达、阎立本、吴道子等,这些画家绝大多数都擅长画佛画,他们在绘制佛画的过程中,不仅思想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其自身的艺术理念、绘画技艺等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于此,佛教绘画艺术与其他体裁的传统绘画艺术在艺术理念和技法等方面兼容并蓄,相互影响,渗透。可以说通过佛教绘画的大量绘制实践,促进了作画者本人的艺术风格、技艺的纯熟。在此过程中也就很大程度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尤其传统绘画中对线、装饰性色彩等的运用达到了富东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极致,后来也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了油画创作。
佛教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无价的遗产。油画传入以来,大批油画家们孜孜不倦地对我国宝贵的佛教文化进行刻苦钻研,大量汲取文化精华,尤其将极富东方特色的线和装饰性色彩融合在油画中进行东西结合的尝试,其中对线的运用是最为突出的,并且主观性越来越强,富含丰富的思想性与精神性,为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所体现出来。著名画家吴冠中绘画风格突出,注重点线面色彩等的自由运用与有机结合,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中国画的意境与情趣,中西结合,画面水墨味道极浓,又富有禅的境界。他的画作线条流畅自由,浓淡相宜,富节奏性、韵律性,将中国画的线描与油画创作相结合。诸如吴冠中这样的画家还有很多,他们将毕生的经历都投入到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油画创作中来。如徐悲鸿、罗中立、靳尚谊等。这些画家都创作出来许多著名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显然是对东西文化相融合后的产物,那富有生命韵律的线既是对东西文化的继承,又是对自我的创新与突破,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东方浑然一体的典雅玄奥的精神文化内涵。而王悦之先生也是典型的一例。他本人修养深厚,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并受益颇多,又中西结合,其作品《弃民图》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充分发挥中国线的作用,画中人物生动且主观性强,画面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色彩是东西方造型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本身与点线等造型因素有机的结合于一体,富有丰富的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其作用甚至高于点、线,并得到艺术家们的高度重视。而色彩本身所特有的鲜明的审美特性,也因时间、民族、地域、个体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就绘画艺术而言,不同的个体,除了民族地域的因素以外,其本身受不同的情感、心理、阅历、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对色彩亦有不同的审美喜好。不论是绘画还是设计但对色彩的运用,除了一定的客观因素外,都具有艺术家一定程度的主观精神性于其中。中国的绘画艺术一直重精神,重神不重形。艺术家门运用色彩不求表现客观对象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主观意图。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装饰性色彩这种表现形式。早在六朝时,谢赫便提出了著名的绘画理论“六法论”。其中便有“随类赋彩”之说。其本质上强调了中国用线墨来造型,不重视色彩对其自然客观对象的写实性的逼真描绘,而重在其色彩在画面中所富有的传神性、写意性、抒情性等主观因素。油画的传入,并没有削弱东方绘画中色彩的这一特色,而同样更加强调发挥色彩的主观性,可以说更加强化了中国油画艺术的主观精神性。也就是说创作者本人的主体精神意识通过画面的整体布局,点、线、面、色彩的有意识地组合而浑然一体之后所营造表达出来的。著名油画家罗中立其绘画造诣高深,作品《巴山夜语——洞房夜》所营造出的整体的画面氛围主要通过色彩来烘托,主观性较强。色彩主要以土黄和棕红为主色调,整体主观色彩中充满了中国农民的生机活力与泥土的芳香气息。装饰性色彩在东西方艺术中都存在,由于受文化精神、民族特色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同的面貌。东方的装饰性色彩在古时早已存在,尤其佛教艺术中大量装饰性色彩的运用引起了油画家们的高度重视,不断进行尝试,并应用到油画创作中来。画家宋晓霞把东西方文化相融合,其绘画作品中国味道浓郁。作品《梦中花园》色彩变化微妙、丰富,富传统的装饰味味道。同时又通过对色彩的厚薄处理,重视主观情感及精神的表现,使画面别有韵味。
不论传统的中国画还是油画,都有对主观性强烈的线与色的运用。佛教绘画艺术作为传统艺术中的一部分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传统绘画的发展,在东西文化交融的进程中,也对本土油画家和油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1]祁志祥.佛教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1.
[2]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薛克翘.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