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男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这次工业革命应该说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智慧城市建设正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应该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应该将这一成果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成为融合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第十八章“推动新型城市建设”中明确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当前辽宁省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是新生事物,其最初的提法是从英文词翻译而来,用的较多的三个英文词分别是Smart City、Smarter City和Intellectual City。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词汇都是从信息技术对于城市发展的推进作用这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说从“物”的角度来说。
关于智慧城市的概念,专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和研究角度对其有不同的见解。不过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如IBM(2009)提出智慧城市指的是“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1]吴胜武(2010)指出,“智慧城市指的是采用更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于人民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设施等的”[2]
另一方面是从社会功用的角度提出。欧盟委员会(2007)指出,“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将参与式管理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者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追求高品质的市民生活时,这样的城市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城市’。”[3]美国学者安德烈等(2009)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明智的管理。”[4]史璐(2011)认为“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行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干预、市场监督等职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智能地感知、分析和集成城市管辖区域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交通状况、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以及它们对政府职能的需求,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政府行为。”[5]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的重构,建设具有广泛的物联网的,以社会、环境和管理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未来的城市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将信息化与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进行高度融合,以人为本,实现面向公众和社会的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提升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摒弃了传统城镇化中仅仅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作为城镇发展的根本,注重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注重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全部城镇居民的覆盖,同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实现真正的市民化。第三,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在城镇建设中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是将城乡规划结合起来推进一体化建设。第四,科学规划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合理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同时注重中小城市的发展,推进产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于人口的吸纳能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信息化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对城镇建设和管理进行智慧化、精细化的改造。
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全面提高信息的感知和利用能力,加强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联,进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第二是创新城市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服务质量。第三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运用,增强城市反应速度,比如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的反应速度。另外,建设智慧城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着重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仍然是工业制造业拉动,但是尽管我省工业制造业规模较大,却仍然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水平,依靠的一直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产业为主的粗放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集约型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面临的战略任务。尤其是我省的沈阳、大连这两个特大城市,占据经济主导的都是重化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城市经济发展急需转型升级。在这种发展方式下,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慧产业有利于加速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智慧产业主要以知识技术的投入为主,以信息产业为代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加速我省传统工业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进一步提升我省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当前辽宁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包括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城市病不解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将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城市资源更进一步的分析预测与整合,从而能够更加高效的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在智慧城市中,资源的配置将更多的依赖信息的作用,管理机构和市民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并通过这一技术实现对资源的精确掌握,减少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智慧城市中的这种高效而低廉的信息处理能力确保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集约化,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智慧城市中可以构建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等公共服务工程,现在存在的交通拥堵、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稀缺的局面将得到大幅度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到提升,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建立在了解市民的真实需求基础上的。建设智慧城市,服务型政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将能够更广泛的汇集广大市民的真实需求,同时更方面的进行对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公开评估,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各类信息资源空前高效整合,更加公开透明,市民的知情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和落实。这种情况下,市民对于政府的政务监督将会更加有效,这种有效性会刺激使劲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使得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从而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新一代的智慧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智慧政务建设将成为服务型政府的载体。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最早由IBM在2008年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2009年,美国的迪比克市第一个建立了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公共资源连接起来,将这个城市中的水、电、油、气、公用服务等数据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检测分析和整合并作出智能化的响应,这样能够从市民的需求出发,更好地为市民服务。韩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主要以网络为基础,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让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更加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并且无论是医疗保健还是交税等都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并同时可以更加智能有效的监控家庭能耗情况。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绿色的、数字化的、能够实现移动无缝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新加坡启动了“智慧国2015”计划,最突出的内容是电子政务和泛在互联以及服务民生等方面,其智能交通系统能够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这一计划完成后将会使新加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试图使人们能够在自己家中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产品,试图构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能够实现创新的制度环境。巴塞罗那等城市将这一实践从Fab Lab拓展到Fab City,进而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智慧城市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的内涵。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在城市生态环境和民生领域,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希望借助智能技术来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推动城市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如丹麦的哥本哈根,其建设目标是在2050年前成为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
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起始于2012年。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过程,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我国三大网络运营商已经与300多个城市达成了共建“智慧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已经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计划并且正在努力建设当中。
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化北京”为战略指导,结合“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全面而系统的。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府将在资金与政策方面推动北京市从“数字北京”迈向“智慧城市”。上海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目前,上海智慧城市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方面,上海已经设计了包括10个方面,一共43项任务,将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高端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使用、城市管理的服务水平、实施智能管理的安全、实施惠民行动、电子政务、产业发展、信息安全、营造信息环境等进行建设。致力于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天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出建设宽带、融合、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信息化高速路、高架桥,构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形成高度一体化、安全可靠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政府精准管理能力、城市智能运行能力;形成惠及人人的智慧服务体系,使天津成为智能化服务最高效便捷、优质繁荣的典范城市;重点构建以“六云”产业为核心的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智能工业和智能农业发展,构建起以信息和创新要素为支撑的智慧产业体系;先行先试“智慧滨海”,全面提高新区信息化水平、综合服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2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辽宁的沈阳市浑南新区和大连生态科技新城名列其中,同年,新增沈阳的沈河区、铁西区和沈北新区。2013年我省的营口市、庄河市、大连市普湾新区被列入试点范围。由此,加快我省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助力。为了切实又好又快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国内外发展的经验,特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这一大战略出发,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应该结合当前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道路,走出一条三化结合的发展路径。智慧城市建设要结合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不仅服务于城市居民,还要辐射到农村居民。因此,我省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着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这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服务民生、服务政府、服务产业作为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并相应地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要研究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评价指标,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考核,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统筹协调,为智慧城市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知道,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也是如此。其最终目标是让老百姓在住房、医疗、交通、教育等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得到最便捷的服务。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关注老百姓所急需的民生方面,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校园、智慧安全、智慧防灾、智慧社区等。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项目现行,做好试点和公关,同时要边建设边调研,通过了解老百姓的感受来改进项目的实用性,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同时要注意在不同的城市要根据自己的城市特色和基础来细化自身的智慧城市布局和选择重点项目,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这一基础设施指的主要是信息相关的,如信息通信、交通、电网等。要建设智慧城市首先就要夯实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让市民充分享受到光网、3G、4G、无线WiFi、IDC、云计算、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此外,还要整合城市周边交通环境资源,实行出行成本更低廉、更便捷,形成智慧交通框架。同时,要有计划的加大对智慧城市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的研究,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要摒弃过去技术创新中出现的科研机构与企业难以对接的状况。以企业为重点,通过云技术和物联网这些高新技术的驱动,实现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云端化。同时发展中要注意培养和推广典型案例,如典型的智慧企业、智慧社区、智慧政府、智慧医院甚至智慧城镇等,通过标杆的设立,来带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快速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点发展的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及多方面的投融资体系。因此,我省政府要制定智慧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智慧企业的发展,加大项目引进和人才培养引进的力度,吸引企业的集聚。在财政资金方面应该向建设智慧城市所需的网络建设、平台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重点共性技术的公关等方面倾斜,加大投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加快改进投融资体系,制定适当的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加快金融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为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建设好智慧政府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确定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关键,同时将带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省级。政府制定的规划和方案等可以引导企业从事智慧行业的研发和生产,所以推进智慧政府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抓手。我省的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当然,这一体系的建立要以公民和企业为服务对象,同时要向社区街道和乡村延伸。在社会管理方面,要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增强对社会的综合治理能力。要加强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如与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应急指挥等相关的工程,使得城市政府运行和服务管理更高效。
[1]IBM世博会上实践“智慧的城市”[N].上海证券报,2011-03-01.
[2]吴胜武,闫国庆.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欧盟委员会,Smart cities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EB/OL].http://doc.mbalib.com/view/444fafd7d1b36c1118a4645b09166d0e.html
[4]Caragliu A,Del Bo C,Nijkamp P.Smart cities in Europe(2009)[R/OL].2011-03-01,http://www.cers.tuke.sk/cers2009/PDF/0l¯03¯Nijkamp.pdf.
[5]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