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一楠
(秦皇岛市海港区社区教育管理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歌词教学是学习歌曲的重点。歌词表达的是歌曲的内容及情绪,是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歌曲学会以后,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歌曲,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歌词创编过程也就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在教第二册《数蛤蟆》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歌词: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我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展开想象,也编写一段歌词,看谁创编的好?学生们都放声唱起来,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歌声。有的学生不仅创作的歌词很好,而且唱时音调也很准。有的同学这样创编的《数兔子》:一只兔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呀/蹦蹦跳跳真可爱……我请同学把自己编的歌唱给那些创作得不太规范的同学听,并希望他下课后继续创作,鼓励他们做一名很棒的词作家。这种在歌词教学中不拘一格,在教学方法中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还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喜悦,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如《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气氛。教师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呛”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就是民族的锣鼓声,马上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呛的出现,也用手中的锣鼓给了大家听觉上的音响。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扭动身体。这种场面,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的场面,活生生地表现了歌曲内容。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这首歌曲时,我就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歌词歌谱,找出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发问。果然,一双双小手陆陆续续举了起来:“苏维埃是什么意思?”“中板是什么意思?”“在歌词下面为什么有横线?”……小小的几个问题,就像一块块神奇的魔石,激起孩子“心动”的涟漪。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首先便有了一种很强的求知欲,迫切想解开这些疑问,在接下来进行集体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听得也特别认真。如在欣赏《鸭子拌嘴》时,听着音乐孩子们高兴地当了一回“小鸭子”。为了激活思维,挖掘潜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我由衷地说了这么一番话:“小朋友真能干,既是遵守纪律的小学生,又能编动听的故事,还是了不起的舞蹈家。一定还有其他的本领吧?”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起来,有个小朋友说他能把这音乐曲敲出来,“可是没有乐器怎么办?”其中有一个大叫起来:“我能自己制作乐器!”“好,那咱们就回家做做,练练。”第二节音乐课的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瓶瓶罐罐,我和孩子们玩成了一团……从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打击乐器的特殊功能,也提高了创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有一点问题,有一点收获,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也是学生所得。在上课时,如果我们能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纳他们提出的建议,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懒”一点,在旁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忙一点,忙着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学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是我的追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识谱是十分困难的。他们面对陌生的音乐符号,感到枯燥乏味深不可测,对单调呆板的教学缺乏兴趣,学习困难信心不足。但如果我们采取游戏教学方法,把音乐教学因素和游戏紧密结合组织教学,做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常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如在学读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教师按节奏表演“走”和“跑”的动作,并请学生帮教师同步“配音”。学生在教师表演的控制下有节奏地念读“走走跑跑”。当他们感受到“走”用的时间长,“跑”用的时间短后,再进行教师“走”一步学生“跑”两步,让学生意识到“跑”的时间是“走”的一半,最后教师再出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于是,学生在走走、读读的游戏中了解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时值,掌握了两种音符的读法。又如,在复习二拍子、三拍子节拍时我和学生玩“摘果子”游戏:在黑板上有一棵果树,上面有两个一串的果子,也有三个一串的果子。教师即兴弹奏二拍子的乐曲或三拍子的乐曲,学生分小组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或跺脚。每首乐曲结束后,各组学生要经讨论尽快确定这首乐曲是几拍子,并派代表到树上摘果子,先摘对了的小组可以将果子保存起来。待全部乐曲弹完后根据各组所摘果子串数的多少评出优胜组。就这样,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的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我一般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遍,我将全歌范唱一遍,让学生有个整体感受,然后学生哼唱歌谱,学唱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最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1]唐军琳.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