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中的冲突研究

2015-08-15 00:54:11曹爱凤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困难资助

曹爱凤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系统介绍了我国目前高校的主要学生资助政策。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目前,我国高校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减、免、贷”有机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另外还为新入学的经济困难的新生,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在国家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只重视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而忽略学业、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而使得资助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以及对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在贫困学生资助过程的具体实施中至少还存在着信息公开与保护学生隐私、教育公平与教育补偿、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等方面的冲突。

1 信息公开与保护学生隐私的冲突

家庭贫困学生通常会受到多方面照顾,特别是经济方面。受到金钱的诱惑,部分学生会冒充家庭贫困学生,以期分得一杯羹,而将真正困难学生挤出受助范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为了避免高校工作者 “暗箱操作”,使各种资助政策能够真正用到家庭贫困学生身上,所有高校在学生申报过程中几乎都要求“公平、公正、公开”,要求贫困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写成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交给辅导员,辅导员一般再通过舍友、班委会等途径进行核实,申报成功后还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这样,确实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困难情况,从而更好完成贫困学生身份的认证。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如何安抚他们敏感的心灵?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其实是不愿意别的同学知道自己真实家庭情况的,他们觉得那会使自己显得“低人一等”,使自己在同学相处中略微“不自在”,甚至他们会从别的同学眼中看到“同情”。有同学在将助学申请交给辅导员的时候,关注的不是他能得到什么资助,而是会有多少人看到这份申请。在访谈过程中,有个大三的女生描述的很详细,她说:“助学申请,我每年都会写,每写一次我都觉得是在将自己的伤口一次一次的撕开给别人看,每写一次都在提醒我自己有多可怜,我很讨厌这种感觉,但是我没有办法。”

2 教育公平与教育补偿的冲突

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表现为:教育起点上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均等以及教育结果的均等。贫困生资助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家庭贫困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他们拥有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学校在很多各项政策的制定等方面都会更多的偏向他们,这就是一种教育补偿。

由于家庭背景,地域环境等因素,很多贫困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都与一般大学生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仅靠他们自身的努力是无法或很难缩小的。比如有同学来自山区或偏远地区,来大学之前甚至都没见过电脑,开关键都找不着,更不要说软件的操作了。这个时候,如果同等的对待,随着课业任务的加重,难度的加深,贫困学生只能越来越无助。通过教育补偿,给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可以使贫困学生更好地融入群体,不至于掉链子。在经济、心理等其他方面,教育补偿也发挥着同样的功效。

针对贫困学生的教育补偿实际上对教育结果公平的追求,可以有效的促进教育公平,但如果使用不当,过度补偿,反而会形成“逆向歧视”。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付出再多,取得再多成绩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对他们是伤害是不公平。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其实也是种伤害,过度的补偿使得他们可以不用努力,不用付出,只因为贫困就会得到他们想要的,久而久之,他们如何能自立自强?

3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冲突

不管是国家助学金还是各种社会捐赠奖学金,大多都是以钱的方式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如国家助学金每年3000元,周文轩助学金每年5000等等。直接的经济资助确实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缓解学生的生活压力,但从长远考虑,如果资助只单纯地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就稍显简单和粗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一方面,会给贫困学生造成“不劳而获”的错觉,使得他们不懂得珍惜和感恩,甚至访谈中我们发现会有学生觉得这是比“意外之财”,可以任意挥霍。另一方面,贫困学生如果仅仅接受物质的资助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仍旧会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教育回报很低。

很多助学模式都在试图改变单纯的物质帮助,比如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比如获得资助必须满足多少小时的社会公益时间等等。这种方式相较于直接的物质资助过程更缓和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感恩意识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如何将“鱼”和“渔”更好的结合,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探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弱势很少是经济这一方面的,而是多方面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因此,高校在学生资助的过程中既要公平公正做好贫困学生的身份认证又要照顾到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理,尽可能保护好学生;既要保证教育的公平,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要有适度的教育补偿,使贫困学生能跟上大流;既要授之以鱼给学生物质上的帮助又要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增长能力和才干,获得长远发展。

总之,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时,高校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重要的要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人格、心理的引导,关注他们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帮助他们真正走出困境。

[1]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OL].中国政府网,2012-09-17.

[2]孟克,周长春.高校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9).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3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有困难,找警察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6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