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改善的有效路径研究

2015-08-15 00:54李品军孙火明赵迁睿张彦超
科技视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体育

李品军 孙火明 赵迁睿 张彦超 陈 彪

(湖北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之后,近年来出现了“触底反弹”,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1]。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的不断提高,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面临着严峻的状况。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人们“重文轻武”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即使空闲时间充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不多,素质教育贯彻乏力。

当前,肥胖病、高血压及各类心血管疾病日趋普遍化、年轻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体质健康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重点关注。鉴于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改善状况仍不够乐观,本文将根据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实际从四个方面探讨大学生体质改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改善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路径,旨在为全面推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 从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入手全面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教学是大学生选择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首先应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着手。

1.1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采用适度变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学体育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特征来采用适度变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比如理工科学生相对积极好动,易于组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对明显,而文科、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有着相对“散漫”的特点,体育教学的组织效果会相对差一些。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而采用适度变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与技能。

大学体育教学要根据各地学校实际及学生体质状况,“因地制宜”地改革体育课程。加强学生体育理论及体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其主动的不拘形式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养成稳定的体育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2]。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也应适当开设体育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规则,改变学生体育理论懵懂的现状。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应纠正体育课程“多而杂、不切实际”等问题,在坚持发展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和力量素质的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且精炼的体育项目,并进行系统的体育教学规划,合理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

1.2 不断完善体育政策,学校领导把重视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国高校围绕《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经做了大量的体育工作,很多地方学校实施校长领导负责制,并与校领导的年终考核挂钩,促使学校领导要真正做到对体育的重视。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出台《体育法》及学校制定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规,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及福利,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体质不佳的状况,学校党委根据学校实际可出台一些干预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如安排广播体操、太极拳等常规体育活动或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鼓励体育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锻炼的监督,有的放矢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课外的锻炼效果。同时还要引导教师进行有关体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并给予一定的资助,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3 根据学校实际,逐步完善体育教学的硬件及软件条件

由于体育课程大多数在室外进行,外部干扰因素较大,体育器材经过风吹日晒,易老化变形破损,使用寿命较短,再加上近些年来高校的迅速扩招,致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与学生总数产生的矛盾,造成了学生无地锻炼得尴尬场景,因此学校应该在严格管理学校体育经费的基础上,扩建运动场所,多增加使用性强的体育器材,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达到更佳的锻炼效果。

根据各学校体育师资的实际,不断加强体育教师文化素质与体育专业素质的提升,学校应该给予充足的教师培训进修资金,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更新和拓展,使教师成为体育“多能型”人才。此外还可引进或聘请一些专业对口的体育工作者,以改善高校体育教师人员不足及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高的现状。

1.4 完善体育课程改革,使课程内容科学化

近几年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对竞技运动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变,不过有些地方是不可取的。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淡化竞技运动[3]。高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应当抛弃竞技运动项目,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田径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是最有好处的,然而很多学校甚至已经砍掉这个项目,实在可惜。应该加强田径运动的训练,提高学生力量素质、协调性、柔韧素质。依据具体状况合理改编体育运动项目和引进实用性高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以生活实际为起点,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实践能力。

学校定期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或体育文化节,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团体合作能力。学校应该提升对体育赛事提高重视程度,丰富体育赛事的相关环节,还可规定各个院系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趣味比赛,定期进行检查和督促。另外还可结合学校实际对比赛规则进行适当的改变,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2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习惯,引领更加健康的生活理念

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在促进人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上具有重要作用[2]。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对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有良好的认识。在注重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加入一些体育类社团或俱乐部,参加集体性体育赛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合理的体育消费,合理购置体育运动装备,在感兴趣的项目上参加一些培训班,提高锻炼热情,或者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增加运动乐趣和促进共同进步。坚持锻炼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避免染上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养成早起好习惯,坚持晨练,同时注意合理补充营养,避免营养不足或过度肥胖等问题。

合理分配“长时间”与“短时间”,提前计划分配,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等现象的产生,保持好清醒的头脑,利用好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同时多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关注体质健康的书籍,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理论来指导实践,掌握多种健身与锻炼的方法,科学健身,科学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 积极调动家庭的作用,为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提供“后勤”支持

家长要转变传统的培养观念,重“文”时亦重“武”,不能因重视学生学习而剥夺其课外锻炼时间,重视学生智力发展,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体质水平。作为家长也应加强学习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知识,充实自我,尤其是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地位,以身作则,为孩子创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家长应在能力或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体育消费、精神鼓励等方面的支持,以减少学生锻炼的“后顾之忧”,提高锻炼效果。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生存的第一空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4]。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不溺爱,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保障孩子在家养成早餐习惯,摄入足够营养。家长要加强自我约束,在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上适当节制,减少负面影响。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家长应适时干预。

对于学生在校的体育课程及体育锻炼,家长应及时了解并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充分支持学校开设有关提高学生体质的体育课程及学校组织的相关体育活动。对于学生锻炼的一些意外受伤,家长不应一味问责于学校,而是应多一些理解与支持。

4 积极创造好的社会环境,为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提供社会支持

政府要重视体育教育,把体育这一可上可不上的副课逐步改变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重视的主课,真正做到全社会都来关注下一代人的体质[5]。国家应改变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录用制度,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体质状况。部分学生是在入大学以前体质就差,因此国家要落实和保障小学、初中及高中的体育课程,适当增加体育课数,同时还可把体育成绩纳入升学考试成绩中来,使体质健康指标始终作为评测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社会及政府大力宣传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增强社会的体育锻炼意识,纠正不当的社会舆论,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在贯彻落实阳光体育活动相关政策的同时,要着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用,社会应该资助障学生基本的生长发育的营养所需。社会与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相应的平台,创新就业方式,选择多能型人才,把体质健康作为大学生就业一个重要的参照点。

政府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投入,也要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对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投资与赞助,尤其是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支持,政府也要提供给赞助的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

国家和社会应多举办一些大型体育赛事,鼓励全民参与,全民健身,引领动积极向上社会的体育风气。另外国家同时应在政策上对体育用品价格进行调控,使体育品价格降下来,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消费,使大部分大学生有能力进行体育消费。

5 结束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配合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条件。同时学校在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体育改革力度,注重体育文化的学习,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教师多指导学生科学地锻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全面促进我国大学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1]李小伟,董少校.教育部发布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EB/OL].[2014/12/30].http://www.jyb.cn/china/gnxw/201407/t20140729_592098.html.

[2]孙柱兵.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J].广西:体育科技,2010(2):120-123.

[3]周乐.在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调查及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124-126.

[4]孙玉敏,赵欣.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的干预措施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97-98.

[5]李彩平.西南高校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1):91-93.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