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盼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边陲,是美日中俄的利益交汇点,其地理位置上重要的战略价值使其备受大国重视,很多与朝鲜半岛相关的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与中国源远流长,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二者利害关系日渐突出,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韩国和美韩同盟关系的问题更加关注,对美韩同盟中的驻韩美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国内研究著作,重在研究美韩同盟关系的有华东师大的陈波博士2008年出版的《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该书以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占领为起始,叙述二战后1945年到1961年美韩近二十年的历史,重在表现李承晚这位韩国政客是如何为了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同美国进行周旋的。这是一部具有理论张力的冷战史研究著作,把冷战的“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双重逻辑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双重逻辑不但体现在敌对的双方,而且交织在同盟集团的内部。“冷战同盟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多维结构,是世界历史进程在历史空间中的错位性重叠”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国际政治力量在谋求眼前的功利性目标时,无奈也只能妥协于深层次的历史规律。美国不得不在遏制共产主义与规范盟国行为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价值”与“负担”这两个特质在美韩两国之间揭示出来,更深刻的诠释了冷战在地区问题上出现的结构与本质的特征。
重点研究驻韩美军问题的有祁建华和王庆东2009年的《东亚安全与驻韩美军》一书,这本书是国内现存少有的一本专门研究驻韩美军问题的著作,史实部分以时间为轴,系统化整体性的梳理了驻韩美军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驻韩美军与美国国家战略,美国军事战略、美国东亚政策、朝鲜半岛政策和对华政策之间的关系,将这五对国际范畴中相互关系的命题连接起来,从整体上,宏观的来考察驻韩美军问题,目的在于揭示隐藏在驻韩美军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和美韩同盟间的真实关系。
还有一些著作重在从美国国家战略入手分析韩美中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宋成有等人2012年著有一套《中韩关系史》,其现代卷中涉及到艾森豪威尔时期驻韩美军的一些内容,这段历史是从1945年冷战开始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详述冷战以来中韩之间从对抗到缓和,最后走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行文中探讨事件的逻辑联系,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展望未来。其书后附有中韩自冷战后到现在的十分详细的大事记表,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帮助非常大。蔡佳禾在《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的东亚政策》一书中,认为艾森豪威尔政府与杜鲁门政府相比较下,艾森豪威尔的东亚政策更为清晰明朗,面对新中国成立带来的挑战,艾森豪威尔迅速改变过去单一对苏的遏制政策,确立起来对苏和对华的双重遏制战略。他从美国两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入手来分析美国的总体战略,兼顾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并存的研究理念。赵学功的《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研究区间定位在战后半个世纪,以整个东亚地区为研究对象,对美国政策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在阐述朝鲜半岛问题上,他所持有的观点是朝鲜战争强化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冷战政策。此外还有沈定昌的《韩国对外关系》,崔丕的《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等。
国内论文在这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重在美韩同盟问题方面的研究有陈波的《美韩同盟与1954年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朝鲜问题,在日内瓦会议上美韩之间的互动,充分表现出冷战时期阵营内部的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分化对立。梁志在《韩国政治发展中的美国——(1945—1961)》中进一步揭示了在早期冷战中,美国对第三世界外交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性。王传剑的论文《从“双重遏制”到“双重规制”——战后美韩军事同盟的历史考察》,重在探讨二战结束以来,结为军事同盟的美韩两国之间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化。特别是美韩军事同盟在由遏制朝鲜,遏制共产主义向规制朝鲜,规制半岛周边大国的转变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并且对冷战后美韩军事同盟的发展前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崔丕先生在《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中通过运用大量原始解密档案,揭示了美国因在东亚的遏制战略的改变从而改变了对朝鲜半岛以及韩国的政策。他的《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围绕NSC5514号文件为中心,对美国的对韩政策和对日政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崔丕另有一篇文章《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初探》,在比较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和对日政策基础上,再次表明在美国对亚洲的战略部署上韩国的地位在提高。
在驻韩美军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的有梁志2001年在《美国研究》上发表的名为《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国的援助政策》一文,大量引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原始资料,以NSC5514和NSC6018这两个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援助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心,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援助政策的背景、内容,以及政策特点和影响做了考察。结论是朝鲜战争爆发后,韩国的战略地位明显提高,对韩援助成为美国对外援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美国对韩军事力量发展优先或军事援助优先的原则继续坚持下去,那么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性削减不太可能成为现实。2012年陈波又发表《“威慑”与“禁忌”:艾森豪威尔在韩国的核部署》一文,他涉及到了美国在韩国核部署这一热门领域中,艾森豪威尔政府与李承晚政府在“裁军”问题的商讨过程中,想要以在韩国设置核武器为条件来换取韩方同意裁减军队,这篇文章的特点在于其中涉及大量现代化武器的介绍,弥补了过去对驻军问题研究中多详述军事部署,少谈武器装备的缺憾,同时还对驻韩美军问题上美国高层是如何决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董向荣的博士论文《美国对韩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1945—1963》以第三世界为主题,从世界体系理论着手,把美国对韩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史论结合的表述出来,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将国际体系同韩国的社会发展相结合,寻找新的研究思路。此外还有刘洪峰的《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探究:1948—1968》,全克林《驻韩美军调整及其影响》等。
相对来说,就目前来看所能掌握的有关美韩同盟和驻韩美军的国外研究成果有点匮乏,由于美韩关系不如美苏、美中、美日关系那么敏感,也由于解密档案不是特别完整,仅借所能涉及的研究进行简要分析。
国外研究著作,美国学者斯蒂芬·金2001年出版的《谋划大师:李承晚与韩美同盟,1953—1960》以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对韩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李承晚活动为中心,对李承晚如何运用虚张声势的手段最大限度的谋取援助给予详细论述。阅读完这本书后对李承晚这位政客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作为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他有独裁专政的野心,作为民族的领袖他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爱国情绪,一生说为国家也好为自己也好竭尽所能,在这一时期的韩美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韩国人高永禄和韩升洲编撰的《韩国对外关系》其中对韩美关系方面的分析认为,整个韩国的外交史都是以美国为中心的,韩美关系是韩国对外关系的根基,同时对李承晚政府时期的统治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加以批评,指出韩国政治的高度集中限制了韩国外交的灵活性。杰拉德·柯蒂斯和韩升洲共同主编的《美韩同盟》一书,这部由美韩两国多位学者撰写的著作,从全方位多角度梳理了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将美韩军事同盟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与此同时该文也注意到了韩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国外研究论文,美国人丹顿·斯顿·麦克唐纳《从解放到自立时代的美韩关系》以美国原档文件为主要依据,较系统地叙述了1945—1965年的美韩经济关系,但极少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资料集的性质;另一篇文章是日本学者李钟元的《东亚冷战与韩美日关系》,以美韩关系为线索、以美日韩关系为主导的研究方法,而且使用国家安全委员会解密文件,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援助政策进行了总体上的研究。缺憾之处在于其对该领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细致入微的研究。韩国学者金正吉的论文《小国与大国:1945—1953年韩美关系个案研究》主要研究战后到朝鲜战争结束这段时期,美国对韩国进行军事上的干预和政治经济上的调整,作者把重点放在了韩国作为一个小国是如何利用国内外资源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进行博弈,以争取最大利益援助的。此外还有金澈豹的《美国撤出朝鲜南部的决策,1945—1949》,金东成的《1953—1954年的美韩关系:主从国家关系研究》等。
回顾以上学术史的研究,对艾森豪威尔时期驻韩美军问题研究的现有成果来看,学者们都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依各自关注点的不同做出了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视角多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韩国的发展问题和两者之间的互动摩擦问题进行探讨,但是很少涉及驻韩美军对第三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包括对同一阵营内的欧洲、日本等国,和对不同意识形态的中国和苏联等国的影响。笔者认为从部署驻韩美军给被波及到的第三方带来的影响入手,去评价驻韩美军的作用是很有必要和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在研究方法上以史论结合为特点,但是受资料收集的限制在具体数据和重要机密文件上存在掌握不够详实的不足之处,日后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史料。就研究范围来看,多数学者多注重冷战后的驻韩美军问题研究,或是整个美国对韩国驻军史的介绍,对艾森豪威尔政府这一时期的专门研究涉猎不多。在论述美韩关系上,对美韩同盟的研究更多些,但是在驻韩美军问题上的分析不够透彻,所以在针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对韩军事部署,军队管理模式,以及军事武器这些细节问题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扩展。
因为驻韩美军问题研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高质量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美韩同盟的驻韩美军问题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课题,有广阔的可研究空间,相信以后的冷战史研究队伍会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会不断拓宽,会有更高质量更丰硕的成果出现。
[1]朱成虎、赵子聿:《当代美国军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陈波:《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到200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6]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 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蔡佳禾:《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的东亚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崔丕:《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中华书局2002年版.
[11]柴成文,赵勇田:《板门店谈判》,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12]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于群:《美国国家安全与冷战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美]李普曼著,裘仁达译:《冷战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17][美]雷蒙德·加特霍夫著,伍牛、王薇译:《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约翰!加迪斯著,时殷弘、李庆四、樊吉社译:《遏制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9][韩]李基白著,厉李基白著,厉饭译:《韩国史新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
[20][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英文翻译:
Kim,Han - Kyo,Syngman Rhee: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Han,Sung - joo,ed,After One Hundred Year:Continuity Change in Korean-American
Relations,Seoul;Korea University Press,1982
Lowe,Peter,The Origins of the Korea War,NY:Longman Inc.,1986
Meada,E.Grant,American Military Government in Korea,NY:King’s Crown Press,1951
YooByong - yong,Kore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45—1954,Seoul:Jimoondang,2003
Westad,Odd Arne,The Global Cold War,Cambridge: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Stueck,William Whitney,Rethinking the Korea War,Princeton: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