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副教授 刘兆隆
两岸领导人会晤举办的考量应该跟选举无关,将这场会谈与选举因素牵扯在一起的人,基本上都是选战当事人。必须正向肯定此次会晤,马英九想创设“两岸互动和平稳定的框架”,包括两岸领导人热线、两岸领导人定期会见机制都是两岸和平框架的一环,所以此次会晤只是制式化模式的开始。
观察两岸领导人会晤,应该要从习近平或马英九的角度来看待此次会晤。很多人认为此次会晤是短时间内促成,这是社会大众误解,两岸领导人会见是何等大事,当然是酝酿很多年,只是因为在内部运作,所以消息没有放出来,现在必须要用领导人的高度来看选在这个时间点举办的此次会晤。
马英九是在追求“两岸互动和平稳定的框架”,而且这个框架必须是在国际因素(也是两岸关系的外部因素)默许或是支持的状态下存在,讲坦白,就是美国明示、暗示的肯定,或是在美日安保升级下的亚太现状。
马英九应该是认为这方面的条件都已经成熟,有助于创造“两岸互动和平稳定的框架”,促成了此次会晤的举办,而两岸热线升级、台湾加入亚投行等具体事项都是两岸领导人会晤附带条件。
另一方面,从大陆领导人的高度来思考。习近平在访问美国、英国都受到高规格接待,有助于大陆“大国崛起”的国际形象建立,如果能够在台海议题、南海议题创造有一个稳定的关系,大陆对外关系的推展势必将大有斩获。
当然从马英九的个人因素,两岸领导人会晤创造的“历史定位”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但必然不是唯一因素。我们不能用当下的角度来看两岸领导人的作为。
马英九希望在未来的两岸互动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也可以说马为“后马英九时代”先设定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两岸沟通角色、“话事人”,马会变成台湾绕不去的管道,不管是谁执政,都没有办法避开马的影响或是马创造的制度。
此次会晤为未来两岸领导人互访订定规则,确立了会见应该进行的仪式有哪些,维持两岸对等、台湾尊严,所以此次会晤没有矮化的问题,未来即便是蔡英文执政也没有反对两岸领导人会见的理由。
两岸关系是否继续进展,现在马英九想“两岸互动和平稳定的框架”是否会成功,这还需要观察,关键有两点,一是马英九能不能在任期内完成,第二是大陆对马英九卸任后对台湾的态度。
习近平常说的一句话“两岸一家亲”,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先前深绿出身的台北市长柯文哲也跟着讲过这句话。从政治意识形态光谱来看,认同“两岸一家亲”这一句话的人,也算是接受了“九二共识”。
认同两岸一家亲的民众再往前进一步就是支持“九二共识”,如果深绿的柯文哲都往这边靠,代表有更多台湾人是对两岸一家亲有感的,这也是大陆给蔡英文的一条红线,如果蔡英文想要跟大陆交流至少要站在这个立足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