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什么呢?

2015-08-15 00:49杨照
台声 2015年2期
关键词:斯坦因文学艺术现代主义

1946年7月7日,当时72岁的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在医院中,准备要进入手术室动胃部手术,她被诊断罹患了胃癌。在她身边的,是和她共处了40年的爱丽斯·托克拉斯(Alice Toklas)。

等待时,斯坦因突然问托克拉斯:“答案是什么呢?” 托克拉斯没有回答。或许是不晓得斯坦因究竟在问什么吧!两人保持沉默了几分钟,斯坦因又开口说:“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是什么呢?”托克拉斯还是没有回答,完全答不上来。随后,斯坦因被推入手术室进行麻醉;然后,就再也没有从麻醉中醒来,与世长辞。这两句话,成了她临终前的最后话语。

这段故事饶富象征意义,自从托克拉斯在回忆录中披露后,反复被流传。斯坦因被称为“美国现代主义教母”,曾经长期生活在法国巴黎,参与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运动的推动。她的女性身份、她充满创意的文学语言,更重要的,她在巴黎的文化沙龙,对新一代美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产生了无可取代的影响。而现代主义,正是因应人类现代困境而生的潮流。现代困境的最大特色之一,就在于人的疑惑,对于自身与世界的种种疑惑,升高、扩大到了空前的程度。人为什么活着?世界因何存在?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这些最根本的疑惑,在新的、变动的生活环境中不断侵扰着现代人。

和从前相比,这样的疑惑有着质上的飞跃。以前的人或许相信固定、不变的答案;或许争议不同的答案,甚至为了不同答案而彼此残杀;或许讨论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

无论如何,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关系,问了问题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基本上是大家共认的。但是到了现代主义,最大的疑惑变成了:到底什么是答案?什么又是问题?很多答案看来比问题更混乱,很多问题看来比答案更能接触到真相。更重要的,很多答案中含藏缠卷的众多问题,很多问题似乎是完全无法有答案的。

面对这种更深刻、更复杂的生命疑惑,宗教、哲学及其他论理形式无能处理,只剩下文学、艺术了。只有文学、艺术能够探入那问题与答案混淆的境域,发现新的方式予以表达,不是用旧方式厘清,而是创造让我们能够体会的新意义感受。

很明白的,台湾社会对于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答案早已陷入高度混淆中。我们的吵嚷争议与不绝激动,事实上源自于大家对于究竟自己在问什么、别人在问什么,已经完全失去了基本认知理解的能力。这种情况下,“真理愈辩愈明”不再是可被依赖的信条,连辩什么都没有共识,愈辩只会愈乱愈吵愈激动而已。这正是一个不在意文学艺术,不了解、不珍惜文学艺术能提供的生命探讨力量的社会,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吧!

猜你喜欢
斯坦因文学艺术现代主义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CITY OFANGELSBY DAVID DAWSON & HATTY LILU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生死投篮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