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鹏 李 婷
(1.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陕西 西安 710054;2.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对于相应的地质灾害也就是我们通常情况下发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灾难,很多时候都会严重损害都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坏境的发展,导致地质资源严重的破坏影响,对其资源发生严重的破坏,其中相应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地面裂缝、崩塌和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其中由于软弱岩土引起的灾害主要有崩塌、泥石流和滑坡。
常见的软弱岩土一般指软土即淤泥和淤泥质土、杂填土和冲填土。软弱土的力学性质:强度极低,压缩性大,透水性差。软弱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
由于软弱岩土本身的特点和外界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常遇到的暴雨、洪水和人类活动等强烈的作用,也就导致地质加速变化,导致软弱岩土容重增大、强度降低、岩土体松动现象,从而导致引发崩塌、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对于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就是由于大量的降水导致山地沟谷和山坡上的大量的砂石和泥沙松动,导致大量的固体物质形成了洪流,是由很多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形成的颗粒状洪流,最终形成了泥石流。
对于泥石流的产生原因包括建筑施工中不合理的开挖、对于废弃的土质没有有效的处理、建筑施工中的残渣和弃石以及人们不合理的开发森林等导致。同时加上软弱岩土经过长时间的自然因素,导致软弱岩土经过雨水的侵入形成泥石流,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
滑坡(走山)是指在斜坡上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在重力作用下,沿地层中的薄弱面(或薄弱带)向下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
滑坡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岩土体内水活动大大降低岩土体的原来强度,产生更多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另一方面增大岩、土体容重(比重),就很容易产生滑坡。形成易滑带。另一个原因是大量的风化层、坡积物堆积在斜坡基岩表面,这些坡积物是良好的透水层,地表降水极易下滑聚集在基岩表面,一旦含水饱和,岩、土体力学强大大度降低易发生滑坡。
崩塌是指高陡倾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根据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
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产生空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降低坡体强度,软化岩土从而诱发崩塌。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中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等性质,很多时候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的标准,我们要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技术标准,例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各种民用、工业及市政工程项目的地基、地基处理、高切坡、深基坑以及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需要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例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各种水电水利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及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例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中各种交通建设中涉及到的滑坡、边坡、塌陷、危岩与沉降等工程防治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等。
3.2.1 防治工程设计措施
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中主要就是要分析工程的设计要求,必须根据滑坡、山体崩塌、斜坡稳定性成因、运动模式等进行分析,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还要根据灾害的易发性进行分析,对其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进行确定。
3.2.2 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对于工程防治措施也就是根据地质灾害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防治条件进行预防,对于大多数的房屋后都进行了排水工程的建设,通过运用地表排水方法,对工程进行防治工程处理,选择比较合适的防治措施,同时对中型以上的滑坡事故,我们需要对地质进行勘测选择合适的工程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的措施:对于生物防治也就是我们对滑坡地质区进行植树造林,通过运用护坡草坪进行合理的防治,运用生物防治可以有效的提高防治效率,减少成本的优点,可以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善自然环境,对其防治效果也能够长期的维持,可以有效的发挥其防治效果。对其灾害调查分析得知,对于泥石流较为严重的区域要采用退耕还林的措施,对其山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有效的减小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避让措施:对于这种防治措施也就是要求在汛期采用避让的方法,对其灾害的隐患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下雨天也就要采用临时避让的措施,在对地质灾害区域要采用统一避让的措施,对那些危险性很大而且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治理的费用超过搬迁费用的或者再建房仍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使用搬迁避让措施。
综上所述,由于软弱岩土造成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
[1]冯晶雅.分析软弱岩土引发的地质灾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14)
[2]张旭婷.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地球.2013 (9)
[3]曲海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