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详之路

2015-08-14 20:04郭文斌
六盘山 2015年4期
关键词:念头反省能量

郭文斌

为了方便交流,也为了读者好记,我把近些年研习实践传统文化的体会归纳为一个顺口溜,和大家分享:“三习二惯意纷纷,三途二径知道中,三根二本通天地,三警二卫护航程。”

三习二惯意纷纷

“三习二惯意纷纷”,描述的是我们没找到安详之前的生命状态。

“三习”指非本质动机、非本质取舍、非本质占有。占用来自取舍,取舍来自动机。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动机作驱动,当生命能够有一定的安静之后,我们会越来越明晰地发现这个动机。《了凡四训》把人的行善,做了细微的区分。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表扬别人是善,批评别人是恶。但是,如果表扬别人的动机是为了自己好,而不是为了对方好,那这种表扬就不是善。通常情况下,打人是恶,不打人是善,但如果我今天给了他一耳光,我的动机是为了他好,那么打人也不是恶。

在没有找到本质属性之前,我们的念头大多都是自私的。饭上来了,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我先吃,等到想起“长者先,幼者后”,已经是第二念了;公交车来了,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我先上,等到想起“长者先,幼者后”,已经是第二念了。

古人讲“三思而后行”,就是让人们在行动之前多想想再行动,以免冲动误事。自私的念头最伤人,它伤的是自己的本质属性。细心体会,但凡自私的念头,都是“我”字打头的,它的后面常常跟着一个“要”,“我”和“要”一联手,就把生命的本质绑架了,生命的内涵和外延就被篡改。

找到本质属性之后,动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正确的了。这也是我们寻找生命本质状态的价值。圣人动的每一个念头,第一念都是为别人着想的,他的生命就在本质地带。人的痛苦往往来自于非本质取舍,因为非本质取舍是一种不平等取舍,不平等,痛苦就来了。我们追求自由的人生,面临的选择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常常动取舍心。好的我想要,不好的我不要。这种取舍心来自于我们的习惯,那就是对事物的“分别”。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有一句话说:“女人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就是因为衣服太多了,不知道如何取舍。如果只有一件衣服,就没有这个痛苦了。是取舍心让我们痛苦。

自由恋爱之前的婚姻基本都是包办,不给人选择的可能,很多人在红盖头掀起来以前,都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现在我们有机会可以选择对象了,却总是选不了。谈了九十九次恋爱,第九十九位已经很好了,但我们仍然想,万一第一百个更好呢?有不少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落了个独身。自由恋爱带来了自主,也带来了痛苦和烦恼,因为有太多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想实现公平,首先要在心中找到公平;要想在心中找到公平,就要消灭取舍心。

非本质动机让人产生非本质取舍,非本质取舍引导人去占有。人总是看到一个好东西就想拿到自己家,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就想让她做自己的妻子,看到别人有掌声和鲜花就想自己也拥有。这是一种非本质占有。人的心若能像镜子一样,猫过来照猫,人过来照人,猫和人走后,又归于平静,就没有烦恼了。镜子之所以能照能现,正是因为它什么都不留,它只服务,不索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一切随缘,永远不动取舍心。

对应到生活中,一个人若要想幸福,就要降低取舍心。我原来出门住宾馆都带着床单被罩,可是铺上以后,还是感觉脏都会透过来。如果降低取舍心,认为所有的床单都是干净的,幸福指数就提高了。一个人读《弟子规》我就喜欢,另一个人不爱读《弟子规》我就不喜欢,这就是烦恼的来源。如果所有的人看上去都像一个人,你就没有烦恼了。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所有的文明。如果用面包的文明去要求饼干和点心的文明,不仅永远也做不到,只会让自己心里充满痛苦。

人在没有找到安详之前,一般都活在两种状态中。要么在抱怨,要么在生气,这就是“三习二惯意纷纷”的“二惯”。不在怨中在气中。为什么会抱怨呢?觉得不公平。别人的太太怎么那么贤惠,我的太太怎么这么不贤惠?别人的丈夫怎么那么有出息,我的丈夫怎么这么没出息?只要觉得不公平,我们就会抱怨。只要抱怨就会生气。生气又加重抱怨,抱怨又加重生气。在恶性循环中度过一生。

造了一百年的林,种了一百年的树,会被生气的一把火烧个净光,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所以,古人把生气叫“火烧功德林”,只要一生气能量就漏完了。生气是走反了方向的能量。当我们把嫉妒、贪婪、仇恨、抱怨这样的负能量心态掉个头,就变成了喜悦、包容和宽容这样的正能量心态,对应的,生命能量也提高了。

当年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谁的境界最高?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第一是不生气,第二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是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也最难做到。

生气先伤自己,再伤别人,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人在生完气之后,手是冰冷的,因为消耗了能量。而人之所以会抱怨生气,是因为有非本质动机,没有认同本我。用古人的说法,就是没能完成从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的转换。强烈物质化认同的人,工厂一破产就会自杀,他认为工厂是自我;强烈身体认同的人,他天天惦记着到医院去体检,以身体机能正常为最高目标;强烈情感认同的人,失恋了就会跳楼;强烈道德认同的人,物质可以丢掉,身体也可以丢掉,但他还要一个仁,别人只要说他不好他就受不了。

只有把物质认同、身体认同、情感认同和道德认同都抛掉,当别人说你好,你快乐,说你不好,你也快乐,也就是孔子讲的“耳顺”。只有到达这个境界,才能接近于无我境界,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追求房子、钱、衣服、女人、车子、鲜花,这就是非本质认同。非本质认同让我们产生取舍心,我想要,就要去赚、去争、去生产。如果生产成功了、赚到了,就骄傲。如果实现不了,就绝望、恐惧。

古人讲的四种关系,孩子来到你的生命中,要么他来报恩来的,要么来讨债来的,要么来索命来的,要么来还账来的。报恩来的孩子对你特别孝敬,真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讨债来的孩子把你的钱花完了,他就走人了;索命来的孩子,比如武汉有一个学生,他母亲正在绣花,他拿起一个榔头就把他母亲给砸死了,这是索命来的;还账来的这种呢,对父母感情上一般,但他对父母的生活照顾得很好,管吃管喝。

我后来也用这四种关系理解朋友圈,一下子放松了。我曾经掏心掏肺地帮助过别人,后来反而被背叛,我当时又是后悔又是抱怨,认为人生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人生气的了。用四种关系对照,你跟他的关系就很清楚,就不抱怨了。你现在杀了我一个回马枪,我抱怨你;我下一个生命片段又杀你一个回马枪,永远没完。

现在不管谁陷害我、伤害我,我都欢欢喜喜接受,让所有的恩怨到此为止,下一个生命片段我要全部的喜悦。如果我现在一个不喜悦的念头都不动,那我的下一个生命片段播放出来的电影里面就不可能有抱怨。

“意纷纷”是指惯性的生命状态。在没有知止之前,人是没有定性的,没有定性,生命就被雪花一样纷飞的杂念做主。动了一个麻辣烫的念,就到了麻辣烫摊上;动了一个打麻将的念,就到了麻将桌上;动了一个喝酒的念,就到了酒馆里。

要想从“三习二惯”的生命状态中出来,就要从“意纷纷”的状态回到定的状态,静的状态。那么定和静怎么得到呢?遵守规则。家训也好,学生守则也好,国家法律也好,都是规则。通过这些规则,让我们纷乱的心有一个依靠。就像我们平常在念头的河里随波逐流,在读经典的时候,通过经典,让自己暂且上岸。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通过识破念头的欺骗性就可以把生命从非本质状态带到本质状态。抽烟是因为我们动了一个想抽烟的念头,打麻将是因为我们动了一个打麻将的念头,当我认识到一切都是念头在后面撺掇时,我们的欲望就会降下来许多。这就像一个人一旦认识到那位对自己爱得要死要活的女子,原来是冲着自己的钱来而非真情时,我们就会从中抽身一样。

念头起自欲望的惯性,欲望带有强烈的欺骗性。就像美餐,我们的舌头尝到的已经不是食物的本味了,而是调料。有谁把羊肉一刀子割下一块就生吃呢?没有。我们说,这个羊肉好吃,这个鱼好吃,是鱼和羊肉好吃吗?非也。是那个调料好吃,换句话说,是那个欺骗高明。

当我们有一天发现,抽烟是一个欺骗、喝酒是一个欺骗、打麻将是一个欺骗的时候,我们就会大呼一声“冤枉”。然后我们的生命就会从非本质状态回到本质状态。

就这么一个转向,生命的奇迹就会发生。

三途二径知道中

“三途二径知道中”,是我们体验幸福的绝佳途径。

第一途,就是读经典。经典是找到了根本光明的人关于根本光明的描述,是已经站在山顶的人关于登山的描述。经典是一条回家的路,是点亮了心灯的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盏盏灯。

读经典要成为我们的定课。人是一天都不可以离开经典的,就像我们一天都不可以离开大米和水一样。因为经典是心灵最好的粮食。身体一天不吃饭就会饿,灵魂一天不读经典也会饿,只不过人们常常感觉不到。我们现在都喂养这个身体,却常常忘记了喂养我们的灵魂。读经典就是给灵魂吃饭,那要比进按摩院的效果还好,既按摩我们的身也按摩我们的心。

早晨读一遍,告诉你一天怎么度过。比如《弟子规》113件事今天怎么落实。晚上读一遍,对照你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有空就读。读经典就有这个作用,它是一束光,打进我们的生命中,可以看清自己有多少次跑丢了,有多少次回家。

《弟子规》出自《论语》,但它比《论语》好操作。113件事,拿出来就可以照着做。除此之外,还有《了凡四训》。《弟子规》告诉我们这样做,《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先把这两部搞熟搞懂,我们就会初步给生命找到方向,找到可操作的方法。当读经典已经变成生活习惯时,再读“四书五经”……对世界的认识就越来越通透了。但首先要把基础吃透,就像小孩子得先学会走路,才能跑。

阅读,事实上是在动念。你读了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事实上是动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念;读了一句“他人是地狱”,事实上是动了一个“他人是地狱”的念;读了一句“宁叫我负人,不要叫人负我”,也是动了一个念。同样的一个念,能量不一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念,“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也是一个念。它是两种不同的念头。两种不同的念头就是两种不同的能量,两种不同的能量,影响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命运。

那么经典怎么读呢?用直觉读,不用解读,不考虑意思,把文字读准、字句读顺。用直觉读,你的能量是来自于天地的能量。标准是很舒服很喜悦,嘴里有甜甜的唾液产生,就读对了。所以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书就是经典,高能量的书。如果读对了,都不愿意停下来,如果你读到中间,觉得怎么还没完呢?不停地看页码,肯定是方式错了。没有读出享受来,赶快调整方法。终有一天,你会读到那种享受,身体有一种通畅的感觉、通泰的感觉。有人讲经典的“经”就是经络的“经”,读经典就在打开经络。我们现在都知道用外在的方式锻炼身体,却忽略了读经典带给我们的心灵滋养。

要抓住一部经典读到底,不要换。如果常常换,就是动了换的心,换的心是乱的心。在一个地方咚咚咚打一井,没水,换个地方咚咚咚,最后遍地全是井口,却没有一口井出水。抓住一部自己最喜欢的,读到底。最后一通百通,一条道才能爬到山顶去。如果前山爬一爬,觉得可能后山近,又跑到后山爬一爬,觉得可能前山近,换来换去,永远到不了山顶。

读经典还有一个作用,让我们练习回家。读到“对饮食,勿拣择”时,虽然眼睛在读嘴在读,人已经跑到餐厅里面去了。过了一会儿回来了,发现这两页我怎么读过去了?我都不记得了。这就是一次流浪。读到“报怨短,报恩长”,想到那个人当年怎么陷害我的,我将来要怎么报复他,在出来这一串意识的过程中,嘴还在读。就在这一刹我们已经出去流浪了一会了。由此我们就能够联想到生命是一种什么状态,真是流浪又流浪,没有完结。读一部经典的过程,其实就是一辈子人的过程。

一部经典读下来,走丢了无数次,就白读了。如果一部《了凡四训》读下来,一次都没走丢,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永远的在快乐老家。

经典是一面镜子,也是检测仪,看我们现在回家的能力到什么程度。没有经典就检查不出来,一读经典就知道,心是很静还是乱得一塌糊涂。

当一个人带着恭敬心、感恩心去读经典的时候,会发现感觉不一样。与其花时间读一千本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书,还不如把一部经典读一千遍。读一千遍经典,相当于接受一千次圣人对我们的祝福。圣人是高能量的生命状态,读一次经典就像给自己充了一次电一样。

许多人能将《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但如果我们不去一条一条落实,那就不能成为自己的能量。怎样才能读懂《弟子规》呢?按照《弟子规》去做。每天明白一句,积少成多,最后就能成为生命超越性能量。在山脚下徘徊的人没办法理解一位山顶的圣人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叹。我们要想理解“一览众山小”,必须靠着经典的阶梯,登到山顶。

经典的诵读教学,一定要落到一个逻辑关系上,就是把人们引到谦德之上。能背诵经典,并不是为了去表演,这样只会越来越傲慢,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连身边的人都看不起了。花只要一开就会谢掉,月只要一圆就会缺。时时刻刻都在花开,时时刻刻都在月圆了,人生的能量也就早早用完了。

第二途,写反省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所为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下来。有人在写反省日记时发现,有一段时间自己干了什么记不起来了,那一刻我们就肯定不在现场。反省日记就是对白天生活质量的打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写反省日记的价值,它要求我们把每一天清清楚楚地去记录。为了晚上写反省日记,你白天也要好好的过。

反省日记可以养成我们的反省力,提高我们的反省力。通过反省日记,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把白天做的一切回忆一遍。时间常了就变成我们的跟踪力,它是一个无比重要的生命能力。跟踪我们的念头,跟踪我们的行为。如果时时刻刻能跟踪自己的念头了,就不会犯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错误。官员如果有过反省日记的训练,当接红包的手要过去的时候,马上反省到了,他就收回来,双规就免于发生了。一个人时时有反省的训练,他在对待感情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慎重,恶言恶语就不会出口。有许多家庭悲剧本来没什么大的问题,只因为说话不注意,没有反省力。

反省日记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在箱底藏着一封信,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下,幸福一次,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下,幸福一次。幸福有时候就是一个复习。复习一下当年的幸福,把那些话再读一遍,心再跳一次。如果我们幸福了一天,再写一遍反省日记,就幸福了两次。

反省日记还可以作为家训传至后代。当你想象到自己的这一部反省日记,将来自己的子孙后代会看,就会变着花样去做好事。只有做出来,才有资格写。你就会带着创意去生活。

反省日记不在字数多少,也不在文学水平有多高,在于每天写。今天我的言行中,高能量的哪几件,低能量的哪几件,本质层面上的哪几件,非本质层面上的哪几件。晚上结算时,看看自己的人生账户上是进项多,还是出项多。当进项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个人也就真正踏上了凡之路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反省的民族。中国有着太多的家谱家训就是供子孙后代作为反省的镜子用的,也供我们连根养根的。过去几乎家家有家谱,现在我们都没家谱了,我们都成没谱的人,做起事来就没谱、没章法。一个家没有家训,就没有家风,家族的船不知道开向哪里,肯定走不远。

树立家风比给孩子存银存金更重要。如果我们给孩子留下太多的财富,往往会让孩子失去奋斗的动力,一些孩子会拿它吃喝嫖赌,反而害了他。如果家长把反省日记留给他,告诉他提升能量的秘密,让他自己去奋斗,那就是对孩子莫大的关怀。

第三途,改过。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说明改过是最大的善。如果不改过,积善无法完成。就像一个有漏洞的面缸,再怎么往里装面粉,也是盛不满的。如果不改过,智慧无法出现。就像一个被油污遮蔽的灯炮,只有去尽油污,才能透出光来。生命的状态就是一个不断污染的状态,反污染就成了我们的日课。就像灰尘落在这个桌子上,你总是不擦,它就会越来越脏了。

为此,《了凡四训》讲:“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常识告诉我们,当人生方向错误的时候,停止人生错误的脚步,就是进步。

有的人改过,改之前觉得没有过错,改之后却越改越多。其实是没有改之前,已经有太多的过了,因为你的心没变灵,所以发现不了它。通过改过后,心越来越灵了,就能发现它了。就像一个暗屋子,你看不见有灰尘,一束光打进来,才看见这么多灰尘。发现错误多了,恰恰是心有能量,心变灵了。一束光打进我们的生命中,就能看清自己有多少次跑丢了,多少次回到了快乐老家。

我们追求生命中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如果是五种面点,它都是由面缸里的面粉做出来的,要想让面缸里有足够的面粉,就要做两件事儿。第一要往面缸里装面粉。第二要把面缸的漏洞堵上。装面粉的方法是助人为乐,堵上漏洞的方法就是改过。

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内心产生一种喜悦的感觉,那就是能量。那就是面缸里的面粉。做一件你多一份能量,做一件多一勺面粉。所以要不断地助人。《了凡四训》 “积善之方”中举的许多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个“庆”,就是能量。

如果一个人只行善但不改过,那么他生命的面缸还在漏。而且,要想给面缸里装面粉,只有先把面缸里面的垃圾清理干净,也就是改过。

我们每一个人在刚出厂的时候都一模一样,我们跟圣人是一样的。老子和孔子后来为万人敬仰,而我们却不能,因为我们被污染了。别人已经看不到我们刚出厂时的样子了,只有改过,才能洗去泥垢。

改过最终要从念头上改。如果我们没有换底片,要想把电影换过来是不可能的。《了凡四训》里面讲:“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则一日无过可改。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就是说,生命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改正错误。改正错误就是回家,就是回到本质属性。

改正错误,从说“我错了”开始,从当下开始。这一刻有不好的念头,当下发现了,当下改正。当天的事情,当天把它搞清楚,不要留着明天再去反省,再去向别人道歉。忏悔的目的是让我们养成一个改过的心,养成改过的习惯和能力。当人把说“我错了”成为习惯的时候,哪里有什么纠纷和矛盾呢?随犯随改,一直改到没有错误的念头之时。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无法认识什么是错误的念头,《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读者可以找来一读。一定意义上,它正是祖先们的集体约定,现在仍然是重要的“民间法”,对照此“民间法”,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那些高能量的大家族是如何诞生的,知道那些高能量生命是如何成就的,更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古人是如何鉴定念头的,防非杜过的,我们就会对改过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

“二径”就是看别人优点,找自己缺点。当我们时时刻刻都看别人优点的时候,我们的焦虑就没有了。人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抱怨,一味指责别人,一定是看到了对方的缺点。看优点的最大好处是不生气、不焦虑、不痛苦。

看别人优点,相当于我们把别人所有的精华都取过来。就像蜜蜂造蜜一样,去采每一朵花上的精华。

看到了优点,还需要表扬别人的优点。不单是小孩子需要表扬,很多人以为父母不需要表扬,领导就不需要表扬,他们都需要你看到优点,都需要表扬。我母亲每次把饭做好,我就说真好吃啊,她就一脸的灿烂。我父亲平常喜欢躺在床上,不喜欢散步,有一天他终于走了一圈。我说:“爸,你走路腰板还挺直,走得很稳。”于是他第二天走了两圈,现在就越来越多了。

对于夫妻也要这样。我们之所以在结婚之前觉得甜蜜,因为结婚之前大家都在看对方的优点。夫妻双方要学会鼓励对方,表扬对方,即便太太脸上多了皱纹,你也要说:“这才更有成熟女人的味道。”即便先生两鬓添了白发,你也要说:“这才更有男人味儿。”就是变着法子赞美他。

《了凡四训》讲:“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什么意思?看到人有优点,讲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都要“艳称而广述之”。不要怕重复。

看人优点,止怨生福。当我们明白了正念产生正能量,就会明白看别人优点就是吸收正能量,因为看人优点是我们动了一个“优点”的念。人们之所以活得不开心,正是因为常常看人缺点。而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然就会抱怨、生气、吵架,就会动手,战争就是这么发生的。

因此,我们要训练从任何人身上看到优点,哪怕是不喜悦的人。包括对这个社会,也要多看优点,多表扬、少批评,因为优点会点燃优点,缺点会引发缺点,优点会引发祝福,缺点会引发抱怨。而祝福提高我们的能量,抱怨降低我们的能量。

“知道中”就是明明白白地生活,知道自己在吃,知道自己在穿,知道自己在走路,知道自己在工作。

没有“知道”中,就没有前面的一切。“现场步”是训练“知道中”很好的方法。什么是“现场步”呢?走路时脚提起来、移动、落下来、触到地面,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刻都要明明白白,都要在“知道”当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所有“知道”都连成线,由点连成线的时候,你的生命能量就没有漏洞了。

一个人是否在“知道中”,有如下几个标志:一是当下感。能够随时回到当下。二是喜悦感。觉得生命中时时都有一种喜悦感,也就是焦虑感消失了。三是享受感。觉得时时事事都在享受。这才发现,快乐就在“现场”,就是“现场”的一种“感”。四是同味感。如果我们找到“知道中”,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不是甜却又在甜中、不是辣却又在辣中、不是苦却又在苦中的味,这个味,就是“无味之味”,它事实上是一种更重要的味。

一个人能时时刻刻都在明白当中,全神贯注,每一刻当家做主,那么他的电影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说的“知道中”。能时时刻刻在“知道中”,就知道幸福;能时时刻刻在“知道中”,就知道回家的路;能时时刻刻在“知道中”,就能知道自己在哪里走丢的;能时时刻刻在“知道中”,就能把无数走丢的人带回家。

自己“知道”了,才可以说爱别人。如果自己都在做梦,怎么去把梦中的人叫醒呢?所以“知道”中就很关键。那么归到这儿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做人的意义就是做一个明白人。只有明明白白,才有正大光明可言,“知道”就是生命的光明。

只要有“知道”这个手电筒在,我们就不会走夜路。只有个体的我“知道”,时时刻刻能“知道”,我们才能给自己当家做主,才能给别人当家做主,才能谈民主。只有自己明明白白,生命才会处在一种自在境界。就像你从冰的状态到达水的状态,到达气的状态,气可以在宇宙中遨游,这才叫做真自由。

三根二本通天地

“三根”是孝敬老人的“孝”,尊敬老师的“敬”,珍惜粮食的“惜”。“二本”呢?感恩心、敬畏心。有了“三根二本”才能通达天地。

前文已述,孝、敬、惜,是天地精神的一个演绎。如果我们能够跟天地精神同频共振,那么天地所拥有的财富、能量、生命力,我们也就拥有了。天地精神是一个母系统,也就是古人讲的道。在“孝敬惜”这三个子系统的落地方面,我们还可以往更加小、更加细、更加实的地方推进一步。

孝敬惜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的。如果自己的心没有认识到孝敬惜的必要,用心去做就无从谈起。《孝经》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荣耀了父母,这一分孝敬,其实更久远。《弟子规》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地方开篇,其实就是让我们借助这样一个契机,进入孝的系统。

有些家庭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孝敬父母,等到父母死了之后,花好多钱去办丧礼。认为丧礼办得越大,越能对老人祝福。其实这完全搞错了。真正对老人的祝福,是提高自己的能量。当自己的能量提高了,父母的能量也提高了,因为父母与自己是一体。中国人为什么强调孝?孝其实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孝行是宇宙间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相当于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不执行大海的规则,大海就把你抛弃了。浪花如果一定要到沙漠里去生存,马上就会干涸。孝行让天和人合一,天人合一,我们就有了天的生机和能量。

核心价值观讲爱国敬业,其实爱国敬业的本身就是孝敬。在单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赢得了赞誉,其实也是孝敬了父母。如果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敬业。懂得了这个道理,人就会抢着去干活。再加上这一刻把活干好,下一个生命片段电影上就没有缺陷。

爱国和敬业,是作为人对一个公民的要求。如果没有长寿、康宁、善终,没有这一切,那一个人就不可能去爱国,连一个好的身体都没有,怎么可能去爱国和敬业?所以敬业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动车的速度之所以那么快,因为有左右双轨,构成了一个道,共同的道。孝道和师道两个道合在一块,就构成了天道。天道就是由孝和敬来保障的。没有孝就没有生命,没有孝没有硬件,没有父母没有硬件,没有老师就没有软件。

一个人有爱惜的心,他能爱惜粮食,爱惜水,爱惜物质,他就爱惜你的初心。一个人的爱情之所以会变质,会出问题,是因为他忘了初心。当初向你求婚的时候,他会说爱你一辈子,那是初心。

结婚以后,慢慢就把初心忘了。那是他没有一颗珍惜的心。我有一回送一位老师的父亲回家,老师的父亲已经八十多岁。在路上时,我突然发现他穿的毛衣袖子的毛边都露在了外边。我问道:“怎么这样的毛衣您还穿着?”我知道,老人有不低的退休工资,老师的父亲告诉我:“我就是舍不得让它退役。”其实这个心,就是一颗舍不得的心。

舍不得的心是一颗知冷知热的心,说穿了是一颗爱心。一件旧毛衣他都不愿意抛弃,当然就会和老伴和和睦睦过一辈子。一个人轻意地换、轻意地离,说明他的爱心热度不够,纯度也不够,这样的人没有恒常之心。喜新绝对不能厌旧。一个人有爱惜之心,肯定舍不得把一粒大米扔掉,把半个馒头扔掉,肯定舍不得把太太轻易换掉……

懂得了孝、敬、惜之后,人生命的质量就提高了,幸福指数也就提高了,意味着拥有了感恩心、敬畏心、爱心。“感恩、敬畏、爱”这三心有了,你就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有生机的心。因为感恩、敬畏和爱是宇宙生命力的公理和法则,是天理。

所以,孔子说“吾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你想要,你今天就可以做到,你这一刻就可以做到。为啥?念头一换就在这里,一切都在念头里。把“我要”的念头变成“我给”。孝敬老人是“我给”,尊敬老师也是“我给”,珍惜粮食也是“我给”,对爱人好也是“我给”,对国家好也是“我给”。

我们家每餐前都要念一段话:“感恩天地,感恩祖先,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农民,感恩社会,感恩食物,感恩做饭的人”,才吃饭。粮食牺牲了它的生命,来保障我们的生命,我们怎么连声谢谢都不说呢。这样的念诵对孩子就是一种教育。宇宙间的规则是对等奉献,如果我们享用着人家用牺牲生命提供的营养,却没有做出对应的奉献,我们就在欠账。大米来到人生命中,它在演绎天地精神,我们食用它,就要自然地践行天地精神,这才对等,而对等是吉祥如意的大前提。有了这“三根二本”就会“通天地”,那天地就是我们的大库房、天地就是我们的能量源,那个时候自然会心想事成。

三警二卫护航程

“三警”说的是爱国、爱岗、爱自己。

在单位把工作做到极致,在家里把本分做到极致,把自己的角色做到极致。做爸爸,是最好的爸爸;做妈妈,是最好的妈妈;做太太,是最好的太太;做先生,是最好的先生。做到了这些,你就在爱国。爱国体现在爱岗上,在家里做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儿媳、最好的爸爸、最好的妈妈;在单位做最好的员工、最好的领导,你就爱国了。爱岗体现在爱自己上。爱己的目的是爱岗爱国。要想爱己就要爱护我们的身心。要想爱护我们的身体,首先要爱护自己的心,因为一个人的心是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出了问题,能量系统、物质系统也好不了。爱己最终要落在保持高能量的念头上。

一切要落在爱自己上。儒家给我们开出来的药方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而要想修身,就要先格物。格物什么意思?不要做物质的奴隶,不要被金钱、房子、车子绑架,不要被权力、荣誉绑架。

爱国体现在爱岗上,爱岗体现在爱自己上,而爱自己最具体的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

爱自己要落实在爱我们的本性上,让我们的本性不受污染,那么我们就要时时刻刻捍卫这个本性,做错事要对本性说“我错了”。如果一个人都天天与家人闹矛盾,怎么爱国?一个人都回不到现场,事都常常做错,怎么去爱国?可见“三途二径知道中”也是爱国敬业的前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孝敬父母、夫妻和气,就是爱国。

“二卫”的第一卫是礼。礼就是秩序,秩序是逻辑。对应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是“我的电影我拍摄,我的命运我做主”。这是生命的逻辑关系。

第二卫是“谦”。谦德就是把自己放到最低。一个人谦到最后就没有我了,没有我就是无。到达无的境界,大海也成了你,宇宙也成了你,天地也成了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就到来了。在所有的品德里面,谦德是第一德。《了凡四训》认为人成功有四个要素。第一,立命,就是树立理想;第二,改过;第三,积善;第四,修谦德。谦德要达到什么程度?“恂恂款款,不敢先人”“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受辱不答,闻谤不辩”。就是别人欺负你,你都可以做到不理不睬。“荣辱不惊,且看窗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就说外在世界,已经不能动摇你的心。

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谦德,就会成功不败。教给孩子谦德,是做老师的第一义务。有许多孩子特别有才,但往往不能成功,都是因为骄傲。往往有些当年学习一般的孩子,将来能干大事业,因为有谦德。《了凡四训》第四篇用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惟谦受福”,只有谦德才能给我们带来福气。

现在有许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背经典、学传统文化,但如果一个孩子因为背经典学传统文化而骄傲了,还不如不学。背经典只是一种形式,检测孩子背对了、学对了与否,看他是不是变谦虚了。而是否变谦虚了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三根二本”。是不是更孝敬父母了,是不是更尊敬老师了,是不是更节约粮食资源了,是不是更有感恩心了,是不是更有敬畏心了?按照这五个指标,牢牢地守住“谦”字教学,才能培养孩子做人成长。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传统文化要落实在六个字上。那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在宇宙逻辑、宇宙原理面前,我们是它其中的一个分子,如果不老实,就被它清零了。只有你合它的频道,才能心想事成。心想事成是宇宙法则,只有你进入它这个频道,你才能获得。为什么要听话呢?有句老话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老人言”是摔过无数次跤总结出来的。所以要听祖先的话,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经典的话。

如果你学了这么多,不真干,那只是热闹了一番。最后自己什么都没有改变。想要体验到幸福,就要靠真干来变成自己的生命力,变成自己的能量。真干从改过开始,从这一刻开始。这一刻动了个不好的念头,马上改;这一刻做了一个不良的动作,赶快改。从现在做,不要等明天。要给孩子做一个真干的榜样,给员工做一个真干的榜样。这样的话,我们才能获得宇宙心想事成法则给我们的馈赠,抵达到吉祥如意的彼岸。

猜你喜欢
念头反省能量
正能量
记事簿
早晨锻炼
见贤思齐
鱼和水
正能量描绘词
正能量描绘词
无忧踏青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