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美
剪辑点就是两个相邻剪辑画面的衔接点。剪辑点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镜头转换与连接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感受及节目的叙事要求。如果剪辑点选择得不恰当,电视画面就会产生跳动,造成观众视觉上的不适,甚至导致节目内容的逻辑关系出现混乱。因此,准确掌握镜头的剪辑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首要因素。
剪辑点跳动的原因
导致剪辑点跳动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因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因操作不当造成的剪辑点跳动,另一类是因违背了剪辑规律产生的剪辑点跳动。
首先说说第一类。所谓操作不当,就是剪辑人员没有注意相邻两个镜头的景别、角度、色彩、影调、镜头运动方式等画面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相邻镜头产生了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剪辑点出现跳动。相邻镜头景别变化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画面衔接不紧凑、视觉不流畅,如果相邻镜头是两个同机位同景别镜头,景别微小的变化就会使相邻画面看上去有一种从连续镜头中被截去一段的感觉。相邻画面中的同一景物如果发生位置变化,也会引起剪辑点的跳动,破坏画面的连续性。而被摄主体的动作不连贯或两个相邻镜头缺乏必要的关联,以及相邻两个镜头的画面影调、色彩对比反差过大,同样会给观众带来忽起忽落的画面跳动感。
其次是因剪辑人员没有遵循剪辑规律所导致的画面跳动。“动从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重要规律之一,假如前一个镜头的动作尚未完成,剪辑人员就接入一个静止镜头,或者是把静止镜头与一个非起始动作的运动镜头连接在一起,都会造成剪辑点的跳变。另外,跳轴及镜头剪辑太短等违背剪辑规律的做法,也会引起画面的跳动(关于跳轴问题,本刊在2015年第一期《课件制作》栏目曾有专文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如何纠正剪辑点的跳动
专题片剪辑过程中一旦出现画面跳动,我们该如何从技术上消除剪辑点视觉的间断感与跳跃感呢?
首先是要检查画面跳动是不是由景别安排不合理引起的。一般来说,景别的存在形式、变化方式和排列规律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画面叙述清晰、视觉流畅,并与片子的情绪气氛相吻合。其中有三种蒙太奇句型可供参考:一是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用来表现由低沉压抑到高昂向上的情绪;二是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与前进式相反,景别是由近到远,表现由高昂到低沉的情绪,在专题片中表现由细节扩展到全部;三是环型句型,就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到中景到近景到特写,再由特写到近景到中景到全景,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由高昂到低沉,这类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营造特定的情绪气氛或要达到某种表达目的,也可采用非常规的景别组接,如相同景别的镜头反复组接、远景组接近景甚至特写等,这样可以造成强烈对比和视觉变化,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氛围,引起观众的心理震撼。
其次是要避免同机位、同景别、同主体画面组接在一起。解决这种跳动感的办法是在两个相邻画面间插入一个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过渡镜头,或插入一个主体位置、动作稍加变化的镜头,就可以有效纠正画面的跳动、断续和错位感。
再次是镜头组接要遵循“动从动”“静接静”规律。“动”与“静”指的是剪辑点上的画面主体究竟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两个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以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称为“动接动”。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不连贯,或者中间有停顿,这两个镜头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后,再接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起幅”,起幅与落幅间隔大约为1~2秒。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组接,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如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时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就会造成视觉上的跳动感。
此外,还要注意相邻镜头在逻辑上是否具有关联性。前后两个镜头组接,如果没有时间或动作上的关联,视觉上就会缺乏连续性,形成跳变组接。跳变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联系上下两个镜头的过渡镜头。比如,一队学生去革命纪念地接受教育,第一个镜头:车队集合准备出发;第二个镜头,学生在目的地接受教育。这两个镜头相接,就会造成跳变。解决的办法也简单,在两个镜头间插入一个学生在途中行进的镜头,就可纠正这种跳变。容易造成这种跳变的情况还有:一组连贯的运动镜头被剪去运动过程,人物服饰变化前后镜头组接,会议主席台上领导不讲话与讲话镜头组接等等。纠正的办法是尽量保证运动镜头的完整性,或插入一些诸如空镜头、观众镜头等中性镜头,削弱视觉上的不流畅感,保持画面逻辑上的连贯。
最后是要保持前后镜头影调色彩的和谐统一。黑白画面上的景物是由许多深浅不同的黑白层次组成软硬不同的影调来表现的,彩色画面则除了影调还有色彩。影调和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会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连贯,影响内容流畅表达。后期剪辑中,除非特殊情况,相邻画面组接时,前后影调色彩应该保持一致或相近。若出现因影调色彩不和谐而造成的剪辑点跳动,可利用计算机的视频处理软件进行色彩纠正。衔接段落的两个镜头影调色彩差别大时,可采用字幕或特效来过渡。
另外,不同景别镜头长度要适当。镜头长短对被摄场景的气氛和表现效果影响极大,镜头过长,会使人感到拖拉乏味,过短则会影响画面信息的传递。剪辑时,要把握镜头长短,主要应考虑叙述清晰、表意准确和视觉流畅。根据人眼感知不同景别画面信息所需的时间,全景镜头约需6秒,中景约3秒,近景约1秒,特写1.5~1.8秒。当然,镜头的长短也要根据内容、节奏、光照条件、动作快慢、景物复杂程度的需要灵活掌握。
避免剪辑点跳动的注意事项
除了剪辑技术造成的画面跳变外,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也可能导致画面跳动,比如录像带磁粉脱落、磁迹信号错位等,这些问题也需格外注意。
首先,在选用素材带时,要确保录像带磁粉完好均匀。使用前,将素材带快速走带或倒带一遍,以使其各段的张力均匀。线性编辑时,要确保磁迹连续,没有间断点。录制前,编辑带要预录标准的控制磁迹信号,如黑场信号或彩条信号等,然后再采用插入式编辑方式进行视音频编辑。
其次,放像机的视频输出信号一定要经过校正后再输入录像机或非线性编辑系统。重放时,也要调整磁迹跟踪旋钮( ACKING),使视频电平电表达到最大值,监视器的图像噪声最小;调整视频电平旋钮,使示波器的视频全信号最大值不超过1.1伏。
此外,建议在镜头拍摄前预留10秒的连续画面,以供编辑预卷、帧伺服与彩色成帧及奇偶场序校准之用,这样才能保证色同步信号相位连续,防止剪辑点图像跳动和闪色。
为杜绝剪辑点产生跳动,我们应该在采编过程中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包括拍摄前对摄像机的调整、监视器的校色及磁带准备,拍摄中还要在保证镜头多机位、多景别、多角度的前提下,适当拍摄一些空镜头、特写镜头,以备后期剪辑时充当过渡镜头。只有这样,才能在剪辑画面出现跳动时,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保证节目的制作质量。endprint